第A4版:A4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1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忆求学艰难之“行”

——看70年交通巨变

    何培兴

    “衣、食、住、行”是衡量我们幸福指数的主要依据。看到今天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不由得想起了童年艰难的求学之“行”。

    因父亲早逝,家庭变故,我从小寄养在外婆家。1953年,8岁的我上学了,外婆家在尚桥附近的一个小山村,离学校大约5里地,沿途要经过荒坡、河塘、高低不平的石板路,还有两个有狗、有疯人的村庄。我每天手拎蒸饭的米和菜,跟在三四年级的哥哥姐姐后面步行去上学,早起晚归,人小胆怯。二年级下半学期一个寒冷的冬天下午,北风呼啸天下鹅毛大雪,放学时只见田野、村庄白茫茫一片,路上积雪已达一寸多厚。我与同村几个三四年级的小同学排着队,手撑雨伞举步维艰,脚下传来“咔嚓”“咔嚓”的踏雪声。我穿着外婆买的那双“久经磨练”的跑鞋,感觉脚底森森的冷。行至赵家村过了“文明桥”,我的小脚感到透心地冷,仿佛浸在冰水里一样。我俯首一检查,发现鞋底已磨出一个洞,雪水就是从这里渗进鞋里。于是我干脆把鞋扔了,雪地上便出现了一串小小的赤脚印。漫天雪花还在飞舞,开始,我光着脚丫还能走一小段路,后来冻得刀割一般地疼,再后来,麻木失去知觉不能行走。我进退无路、欲哭无泪。此时才懊悔无知的自己竟茫然做出这样的错误决定。最后是五年级大姐姐背我到家——童年的“行”是一段苦涩的路。

    1959年,我小学毕业保送进了县城奉化中学。在郊区的新家离学校约有10里路。那时,县里没有宽阔的马路,很少见到汽车,出行无代步工具,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上学只能靠双脚步行,我朝穿薄雾,夕送晚霞,几年下来鞋子磨破了几双,沿途有几个弯道几个坑都记得一清二楚。已是懵懂少年的我即使寒风刺骨、浓霜铺地,上学路上也没停下脚步。有时不经意看到胸前挂的校徽,也会想到我应该怎样对得起它。——中学时代的“行”是一段艰辛而充满梦想的路。

    1965年,难忘那次长途跋涉之“行”。那年我在东钱湖畔宁波师范学校读书。国庆节学校放假3天,学子离家多时,个个思家心切。当时学校所在地陶公山至奉化没有直达公路,如果往宁波方向走,那得套一个大圈。怎么办?我们奉化籍的八九位同学一合计决定朝着横溪、白杜方向步行回家。凌晨3点天未放亮就整装出发,经过“四一二”医院及横溪、孔峙、白杜等村庄,我们走过砂石路、河塘路,穿过泥泞的田塍路,三四十公里的路程,途中战胜饥渴与疲累,直到下午2点多才到达各自的家,长途徒步尝尽了出“行”不便的苦果。

    70年弹指一挥间。喜看今日奉化,纵横交错的现代交通与几十年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沈海高速、甬金高速穿奉而过;“四季花香”的金海路直通阳光海湾;奉化火车站停靠的是和谐号动车组;私家车比比皆是,还有形似蛛网的公交线路遍布各个乡镇,家门口便能登车上路;高龄老人享受免费乘车。今天的市民出行真可谓“便捷”之极。

    忆往昔求学“行”愁眉不展,看今朝出门便喜笑颜开。共和国70华诞,我要为您祝福,为您歌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