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志坚 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常青树”的滕头村,村域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全村358户、户籍人口891人。就这样一小乡村,先后获得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中国十大国际名村、上海世博会唯一入选乡村馆、5A级旅游景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70余项国家级以上荣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滕头人就深刻认识到产业是农村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做大做强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滕头村历经改土造田除穷、兴办实业致富、转型升级做强三个阶段,一步接一步,一阶段连一阶段,走出了一条中国乡村产业发展的滕头之路。 滕头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在改革开放中抢占发展先机。滕头村原来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从1965年开始,历经十五个春秋,总投入43万元,完成改土造田,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滕头村超前构想,下好两步先手棋。一是搞家庭农场。伴随着乡村企业的兴起,农民大批涌向企业,滕头村有九成劳动力放弃土地。村两委会适时推行土地规模经营。当时,11个家庭承包了400多亩土地,使其他劳动力得到解放的同时,好几户成为了万元户。二是兴办企业。先后开办花卉园艺场和滕头服装厂,这两家企业成为当时乡镇企业的排头兵。80年代,又相继办起了羽毛制品厂、人造金刚石厂、皮革制衣厂等村办企业。1991年,宁波亚东化工有限公司成为滕头村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1992年,爱伊美西服有限公司与香港好镜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为中外合资宁波爱伊美制衣有限公司。同年整合所有村办企业组建宁波兴奉集团有限公司,这是滕头集团的前身。为激发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自2007年起,滕头开始实施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启了由集团控股的运营模式。到2018年,滕头村社会总产值达97.43亿元,实现利税10.45亿元。 在“三产融合”中构建发展体系。滕头人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结合资源特色,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体系。一是以农立村。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集“精品、高效、创汇、生态、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发展格局。二是以游促村。通过推进“三农一体”“三生”互促,实现休闲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产品服务由低端向高端转变,探索形成“景区+村庄”“生态+文化”的乡村旅游新格局,真正做到“处处是景区、家家是景点、人人是景色、时时有景致”。把整个村庄打造成全国首家5A级乡村旅游景区,2018年旅游综合经济收入达1.7亿元。三是以商活村。通过发展园林绿化、房地产等产业,拓展发展空间。房地产公司进军抢占宁波、安徽等地市场。园林公司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园林资质一级企业,绿化业务拓展到北京、上海、福建等全国20多个省市,规模做到全国同行首位,实现绿水青山“淌金流银”。 在新经济业态中加快发展步伐。一是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生产方式转换。以优秀人才为智力支撑,以高科技和绿色生态产业为主要方向,通过对爱伊美服装及新型建材等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外,积极投身新能源新材料开发利用,在村内别墅及多家企业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与国防科工大合作并成功试生产连续碳化硅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二是全面介入新经济业态。通过各类创新载体,催生一批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出现类金融、养老、文旅、农旅等业态,形成以废纸回收、加工利用、纸箱生产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环。三是做强滕头品牌。着力推进产业园的整体转型,推广总部经济和连锁滕头模式,在大健康、大服务、大旅游方面探索前行。 在共建共享中创新振兴理念。一是带动基地产业发展。园林公司在分布全国各地的10万亩苗圃基地种植花卉苗木,除了土地租赁费,同时给当地带去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资金,为当地农民精准脱贫、发家致富提供强力支撑。二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2010年,与溪口风景区一起,争创宁波地区唯一一家5A景区——溪口—滕头国家级5A旅游景区,在奉化区内构筑全域旅游框架,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三是激发人才的创业热情。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经过多年聚集,大批人才聚集在滕头麾下。2018年,滕头控股集团下属的30多位企业老总,为区政府创税3600多万元,为滕头村贡献净利润超1亿元。 滕头产业发展中取得的成效 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上世纪80年代初,滕头村就响亮地喊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口号,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生态立村”的发展理念。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深深地刻在了滕头人的心里,成为滕头产业发展的价值理念。 形成了绿色产业的发展链。生态是滕头的最大资源优势。滕头人把花卉种植、园林艺术、农业与生态旅游等产业链有机结合,经过三十多年的坚持不懈、努力创新,滕头村已经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旅游为主线、辐射相关产业联动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提高了村民群众的福利。滕头集体经济的壮大保障了村民各项福利的支出,近年来为村民支付人身财产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人均每月1500元福利,共支出近3000万元。 鼓起了村民群众的腰包。滕头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村民的收入增长。2018年滕头村民人均收入65000元,比全国重点城市人均收入排行第一的上海还高出817元。 增加了就业岗位。滕头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让村民群众在家门口就有工可打。滕头集团下属的80多家企业,解决周边村及外来务工人员万余人的就业问题。 滕头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紧抓土地集约是发展根本。翻看滕头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滕头在发展壮大中,始终围绕着土地这一农民的“命根子”做文章。改革开放四十年,无论怎样风云变幻,滕头村的土地一直为集体所有,做到集中、集约。这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使村党委对项目引进拥有绝对的决策权,能够快速推进项目落地。 坚持绿色和谐是长效之道。从上世纪80年代试水生态农业,到90年代末率先进入生态旅游业,再到新世纪初全面介入生态相关产业,滕头产业的底色一直是绿色。绿色发展的过程经历了理念根植、产业提升两个过程。1993年,滕头村成立了全国最早的村级环保委员会,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把住发展经济的成色,实行引进项目环评“一票否决制”,已经累计否决了50多个效益看好但可能影响环境的项目。产业的提升也是循环渐进的过程,从发展清洁工业(服装为主),到园林绿化、生态旅游,目前,滕头村绿色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70%以上。 秉持改革创新是发展动力。滕头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探索创新的过程,滕头人不断拓展思路、开阔眼界,拓宽产业、转型升级。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乡镇企业陷入低迷时期,滕头村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革,让集体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在上海世博会滕头馆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针对滕头村地域狭小的短板,滕头村创新“连锁滕头”发展模式,把优势产业比如园林、生态酒店向外连锁扩张,充分利用滕头的品牌优势,取得了“滕头飞地”模式在奉化以外乃至浙江以外的成功。 作者系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