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裘村镇中心区域集中在裘村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裘一、裘二、裘三、裘四。全村以裘姓为主姓。自唐大宗十一年(857)年之后即在此繁衍生息。当时裘氏在裘村有兄弟三人,长大后分居,自立门户开拓创业并建造了自己宗族一脉的祠堂,所以裘村村内有裘氏宗族三大祠堂,即街里厢祠堂、信房祠堂和行房祠堂(原有柏荫祠堂后倒塌重建成为裘三村老年活动室)。 解放前,祠堂内专门有一隅放置着宗谱和先祖的遗像、功德本和传记等,而且委以专人保管。不少祠堂建有戏台楼阁厢房,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会请来戏班子唱戏,一般可容纳几百人观看。裘村的信房和柏荫祠堂都置有戏台,相当于现在村内大会堂的作用。 1941年,裘村遭日寇侵略沦陷。当时伪乡政府也从石城(为防御倭寇所建,于1968年拆除,现为裘村小学校址)迁入街里厢祠堂一直至解放前夕。1949年5月裘村解放后,村内各祠堂被政府征用,全部用作粮站和粮库。三十多年后,政府又将各祠堂归还给所属村,所以街里厢祠堂也划归裘四村所辖了。此后裘四村就在祠堂内设置村办公室,并办起了胶木厂、绳索厂。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村在祠堂内增添了几十张圆桌和配套用的凳子,以满足村民婚庆、丧事的需求,颇受欢迎。 2012年开始,各村纷纷建设文化礼堂。裘二村的信房祠堂和裘三村的行房祠堂经过装修布置后成了文化礼堂。因原属裘四村所辖的卫生院搬迁,裘四村就将卫生院改建成文化礼堂,而街里厢祠堂也就变成村办的“长者食堂”,这也是全镇第一个老人食堂。凡年满75周岁的本村老人,只要出资每月200元即可享受中晚二餐膳食,三菜一汤颇受欢迎,这也使老祠堂又焕发了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