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和桥梁的小城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新型城镇化,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其地位十分重要,但是现实中小城镇发展得并不理想。据统计,2016年末,全国共有建制镇20883个,其中,小城镇约1.8万个,居住在小城镇的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2%,人口承载力很低,与发达国家德国的70%人口住在2万人以下的小城镇相比,差距极大。 一、存在问题 当前小城镇发展存在人居环境不优、公共服务匮乏、产业提振乏力、特色风貌丧失、管理体系薄弱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1、人居环境不优。即小城镇的人居环境长期缺乏建设、维护和管理,环境脏乱差的现象突出,品质不断恶化。 2、公共服务匮乏。即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公共服务设施欠账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3、产业提振乏力。即小城镇产业单一,产品低端,“低,小,散”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产业还存在污染问题。 4、特色风貌丧失。小城镇“千镇一面”的现象十分普遍,历史文化保护不足或过当,小城镇自身的特色风貌日渐消失。 5、管理体系薄弱。小城镇管理体制落后,管理水平低下,治理有效性不高,乱搭乱堆乱摆等诸多乱象突出。 因此,在大部分小城镇环境品质较差的严峻情况下,如何发挥小城镇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作用,通过提升其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品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十分关键。当务之急是要从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环境、产业环境、人文环境、管理环境等5方面提升其品质,才能充分发挥其战略作用。 二、总体思路 结合松岙镇实践经验,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改善提升,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内外同修、齐头并进”的思路应对小城镇环境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市有75个小城镇,其发展水平、城镇规模、地形地貌存在较大差异,按规模划分:可将其划分成大型城镇(现状常住人口5万以上)、中型城镇(现状常住人口1-5万)以及小型城镇(现状常住人口1万以下)。因此在环境品质提升方面,应结合小城镇的特点开展分类指导,即按照地域以及规模两方面进行分类引导。 其次,循序渐进,改善提升。从基础设施等城镇基本发展条件入手,逐步提升综合品质。首先保障包括水、电、气、道路等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小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条件;其次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不断提升环境和功能,从污水截污纳管、垃圾分类减量化,城乡医共体建设、商贸综合体、基本公共服务圈以及工业、旅游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等方面,促进特色发展。 第三,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即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针对人居环境不优的问题,短期目标为改善小城镇“脏、乱、差”的问题,长期目标为人居环境高品质提升,打造宜居小城镇;针对公共服务匮乏的问题,短期目标为补齐基础设施的短板,长期目标为辐射带动乡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针对产业提振乏力的问题,短期目标为逐步促进小城镇产业转型升级,长期目标为培育小城镇特色产业,建构经济支柱;针对特色风貌丧失的问题,短期目标为整治乱搭乱建,初步提升城镇风貌,长期目标为挖掘城镇文化,塑造小镇特色风貌;针对管理体系薄弱的问题,短期目标为初步提高小城镇建设管理水平,长期目标为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体系。 最后,内外同修,齐头并进。首先是改善外部形象,通过地面保洁、水体清洁、路面整治解决脏乱差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升内在品质,健全配套设施、完善交通安全设施、绿网建设、公园绿地系统等内容。 三、主要策略 结合五大方面的主要问题以及四个方面的总体思路,提出五大类的主要策略,包括: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基础公共服务提升、产业发展提升、特色风貌提升、管理水平提升。 一、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包括加强生态保护、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三方面。 1、在加强生态保护层面。首先,完成了总投资约1500万元的污水主管网工程和总投资3560万元的农村生活污水工程,全面实现了“户户截污纳管”的目标。第二,开展了“低小散”块状行业专项整治,结合中央环保督察组对我省开展专项督查的契机,对低小散企业的开展强力整治,对列入低小散整治的企业实施停限电措施,对无环保措施的企业督促其加快推进截污纳管和雨污分流工作。 2、在整治环境卫生方面。开展了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巩固农村环境百日整治行动成果,一方面抓好长效保洁机制的落实,加大投入扩大保洁公司保洁范围,加强对保洁员队伍的监督考核;镇整治办定期和不定期对镇区和各村的环境卫生进行现场检查,把存在问题的照片发给联村干部,督促其立即整改。另一方面发动全镇领导干部、党员志愿者开展定期志愿者活动,对于一些先期发现的“难点”问题进行专项清理。 3、在整治城镇秩序方面。开展了“道乱占”“车乱开”和“线乱拉”专项整治,镇城管中队和交警中队在日常巡查的基础上增加人力、加大巡查频率和次数,实行全天候监管,同时配合电力部门对镇区主干道线路实行“上改下”,截至去年年底,累计开展专项整治30余次,规范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行为170余辆,纠正占道堆物280余处,查处违章停车600余辆,清理电线杆100余个,整治线路60多公里。 二、基础公共服务提升。包括基础设施提升与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两方面。 1、在基础设施提升方面,完成总投资3000万元的镇区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让全镇百姓喝上了洁净的奉化自来水,同时解决了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2、在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方面,成立了松岙与区人民医院合作的医联体,实现了医疗资源“双下沉”和“双提升”;完成总投资2400万元的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既提升了镇公共交通设施,同时也为商贸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三、小城镇产业提升。包括发展特色产业、产业转型升级两方面。 1、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主要通过建设恒大滨海健康旅游小镇,带动滨海新兴产业平台构建,做精做强滨海休闲服务业,打造以休闲旅游、康养宜居为特色的产业小镇,同步带动极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和田园综合体等涉农产业发展。 2、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通过滨海新兴产业平台的带动,实现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两方面的要求,不断转变松岙过往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加快注入发展新动能,积极培育发展增长极,逐步壮大经济总量。 四、特色风貌提升。包括空间肌理延续、文化传承保护、特色景观塑造三方面。 1、在空间肌理延续方面,通过融合绿水、青山、蓝海、田地本底,塑造宜人空间尺度,体现了极具特色的城镇风貌来进行特色风貌的提升。 2、在文化传承保护方面,一是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对松岙老街进行保护性整治,再现了白墙青瓦的古代建筑风貌。二是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投入200余万元修缮和装饰了卓兰芳故居和卓恺泽墓地,再现了红色文化名人的丰功伟绩。三是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在滨海红色旅游开发中对卓氏宗祠进行了重新装修,增加了食堂,引进了松岙老底子菜系“四碗浆”,再现了过往松岙的美食文化;在小景观布置中加入了饭桶、蓑衣等松岙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工具、充满历史感的老照片和古代孝道文化,展现了极具特色的松岙民间文化。 3、在特色景观塑造方面,以松岙老街、革命老区雕塑、海沿村精神堡垒等文化景观为引领,打造特色街区和特色建筑,提升小城镇公共空间景观艺术水平。 松岙镇人民政府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随后,2018年9月26日国家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镇村联动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