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6月26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振兴中做好产业兴旺要素保障的思考

    区委党校课题组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毋庸置疑,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步伐还跟不上,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是重要一环。产业兴旺的关键是做好人才、资金、土地以及服务体系等方面要素的保障。

    一、健全人才培育制度,吸引多方人才服务乡村

    一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建立健全培养培训、认定管理、生产经营、社会保障、退休养老“五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体系,依托高职院校,采取定点定向方式,重点培养跨领域、会经营、懂技术的复合型职业农民,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是实施多种方式的科技特派员驻村服务制度。可健全“结对子”帮扶机制,引导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进入乡村,为乡村提供智力支持;可推行科技人员以专长技术入股的形式,与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同时制定科技人员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等便捷管理办法,给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福利等优惠。

    三是构建“城里人”便捷进入乡村的机制。“城里人”便捷进入乡村旅游消费、居住、工作,既使乡村留得了美景,也使乡村留住人才,让乡村创业创新更为便捷。因此,要创新机制,激励有志到农村发展的人才,特别是那些既习得城市相关产业技术经验又熟悉农村环境、有乡土情结的“原乡人”——新乡贤顺利回乡创业,让他们成为产业发展的带头人、牵头人。

    二、畅通资金来源渠道,确保多元涉农资金投入

    一是完善农村信用贷款与保险制度。推广“精准帮扶”类小额信用贷款,提高专项支小、支农再贷款额度。对“政银保”型合作农业贷款,即政府、银行、保险公司“捆绑式”、低风险的一种贷款,按一定比例补贴保险费用。农业保险尽可能实现对主要农产品以及涉农生产项目应保尽保,大力实施农业互助保险。

    二是推进涉农金融制度创新。推进村镇银行规范化适度扩张;稳步推进并有效监管乡村互联网金融贷款;多渠道筹资设立非营利性的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鼓励农业生产者以承包地、生产设备、农用设施等折合股份入股涉农企业或抵押融资,构建统一高效的整合工作机制,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度。

    三是鼓励城市工商资本下乡。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为引导,通过公共财政、价格杠杆等手段,激励各种社会资本投向乡村产业。同时建立预警机制与防控措施,既提升下乡资本供应者风险防范意识,也防止资本下乡“任性发展”,偏离乡村发展目标,更防止下乡资本可能出现的“跑路”,以及衍生出的工程烂尾、土地承包纠纷、过度“非粮化”与“非农化”经营等问题。

    三、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一是加大农村产业发展用地供给。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建设用地给予倾斜。

    二是研究用好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进行指导和监督,提供土地流转信息,指导合同签订,并对社会资本进入土地流转市场进行准入审查,确保设施农业用地的良性发展。在合理控制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占比和规模基础上,研究扩大设施农业领域范围,将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产品冷链烘干、初加工、休闲采摘设施等一并纳入,拓展设施农业用地范围。

    三是建立土地承包多元化有偿退出机制,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为确保退地农户的生存保障,必须科学设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的基本条件。如农户自愿申请退出的,必须具有稳定的收入和自有产权的固定住所,必须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同时既允许农村人口的迁出者将承包土地退还村集体,减少“走出去”的后顾之忧;也允许他们不放弃土地承包与宅基地使用权,“留有一条回乡路”。

    四、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小城市、中心镇中心村建设,深入推进城市交通、电力、广电、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根据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交通导引牌、乡村停车场,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配套建设游客服务设施。

    二是打造高水平乡村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立村内公共服务站,把证照办理、税收缴纳、政策扶助手续申请等纳入服务站,并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保持无缝衔接。加快建设农民创业实训基地、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园、农村创业指导中心等各具特色的“星创天地”,营造专业化、社会化、便捷化的农村创业服务环境。

    三是构建基于互联网为基础的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在推进区域电子商务网站连锁发展中,需要政府、企业、物流部门以及农户的共同努力,“政府引导、企业配合、物流建设、农户学习”是构成新型农村物流的主体发展思路。要创新农村电子商务监管方式,完善市场秩序,通过规范电子商务行业协会业务,加强人员培训、行业标准化和诚信体系建设,构建以村为单位(节点)的电商物流配送体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