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A4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0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穿越在殷墟的时空中

    林崇成

    六月的中原大地骄阳似火,刚收割完夏粮的广袤的华北平原热浪逼人,我们一行3人顶着烈日来到河南安阳小屯村参观殷墟博物苑,众多的实物和史料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朝的第19位君主盘庚将国都迁至北蒙(今安阳),称为殷都,史学家始称商为殷。殷墟是商都的历史遗址,占地36平方千米,由于历史上黄河的多次泛滥,泥沙淤积,殷墟文物都在地下。为了让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殷墟博物苑就建在殷墟游览园的地下,通过迴形的标志从今溯古的历代纪元走廊一直到达地下展厅,室内清凉无比,与地表高温形成强烈反差。妇好墓也在地下深处,妇好的高大塑像面容姣美,戴头盔着铠甲,英姿飒爽。妇好为商王武丁的妻子,惯用双钺,东讨西征,所向披靡,是现知中国历史上的首位巾帼英雄。

    商朝的主要文化遗存是青铜器和甲骨文,最大的青铜器为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30千克。鼎是王权的象征,司母戊不仅体形大,而且制作精美,显示了商代先民高超的铸造工艺,原物现在台湾,殷墟中只有一个陈列在露天的与实物等大的复制品。

    展厅内除了精美的各种青铜器和陶罐、车马坑外,最多的就是甲骨文原件。当年甲骨文的发现轰动了世界考古界,说起来这其中还有段故事。1899年清代学者王懿荣养病在家,偶然发现中药“龙骨”中有文字痕迹,凡事都要探个究竟的他追本逐源来到安阳,结果发现安阳小屯村一带到处有“龙骨”,农民劳作时发现龙骨就卖给药贩子,药贩子再将龙骨卖给京城的药店,王懿荣就成了中国第一个研究甲骨文的学者。甲骨文,顾名思义是刻画在牛肩胛骨和龟腹甲上的文字,龙骨就是中医入药的甲骨残片。商代时期气候炎热,龟鳖等爬行动物众多,牛是大型的提供蛋白质的动物,商人习惯于聚集在一起吃牛肉、龟肉,牛骨和龟甲随处可见。商统治者凡祭祀、天象、田猎、旬夕、农事、王事、征战等活动都要由贞人(巫师)用烧红的小炭条在甲骨上烫刻、占卜,并且完事以后放置于专门的地窖中保存,所以后人发现的甲骨文往往一处就有数百上千片。

    1928年民国政府派专家到安阳开始考古发掘,前后共发现甲骨文近16万片,当时在京的各国公使也嗅到了气息,纷纷来到安阳不择手段从农民手中巧取豪夺,如获至宝,低价收走了5万多片甲骨文,如今陈列在日本、加拿大、美、英、法等国的博物馆中。

    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也是世界公认的最早文字之一。16万片甲骨文中共有单字4300多个,经号称“甲骨四堂”的著名学者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的潜心研究,已释读1600多个,基本了解了商代社会的历史原貌,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传递密码。有不少国内外专家认为南美洲的印地安人是3000多年前从白令海峡过去的商代人后裔,甚至说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玛雅人遗址上的文字是殷墟甲骨文的演化等等,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殷商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