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17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也说师生相处

    斯玲娅

    近段时间,几个关于师生关系的新闻事件频发。“20年后打老师案一审宣判”“用课本拍打逃课学生”“辱骂学生半年”等多个突发事件直指尖锐的师生关系。而与这些新闻事件相反的是,笔者在看实验小学毕业生写给自己数学老师刘善娜的一封封长信时,被信中可爱质朴的真情打动。每一封信,都细数老师给自己在学习、生活、未来带来的积极意义。

    平时采访中,和几个从教的朋友说起,现在的老师不敢管学生,唯恐“管过了”,学生走极端,家长“找教师、闹学校”;而家长又担心教师“管得少、没有管”。笔者不禁思考:当下师生该如何相处?教师、家长和学生该如何自我管理?

    教师心中有“戒尺”。曾经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俗理适用于当时的情形。新时代下,学生的自我尊严意识更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教师体罚学生、言语侮辱学生的行为都无比敏感。教师手中无戒尺,但是心中应有一把“戒尺”,明确知晓“何可为何不可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但如果仅仅用生硬、一成不变的方式传授知识、管教,以“师者”自居,必然适得其反。每一代人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平等是与学生相处的重要之义。如刘善娜,从以前的知识传授,到后来用更多的爱与包容,在探索自己教导“独特的药方”上下了苦工,师生关系自然融洽。

    家长需要理性对待。在教育培养的目标要求上,教师与家长是同路人,应相信、理解和支持学校或教师为教育管理孩子所做的一切。一旦自己的孩子与教师发生冲突,家长更应保持清醒认识,不一味袒护孩子指责教师,也不单纯信任教师质疑自己孩子。同时,更新自己的“成才观育人观”,避免“唯学习成绩论优秀”的简单粗暴式教导,不盲目比较。理性看待,换位思考,更有利于师生关系和孩子的成长。

    多些沟通和对话。人们普遍发现,在“幸福生活”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特别敏感脆弱”,说不得碰不得,动不动就暴跳如雷……更有甚者还做出极端行为伤害自己或他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平时的相处中,家长、学生、老师、学校四者之间的信息能够自由及时地流通,孩子的情绪诉求得到充分倾听、接纳、认同、理解,老师、家长的建议、主张得到重视,许多悲剧完全可以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此,从教氛围安心清朗,学习环境公正愉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