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斯玲娅 通讯员 乌雯雯 周道义,男,1965年出生,萧王庙街道人。1987年7月本科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现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87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尚田中学、奉化中学、鄞江中学、鄞州区教育局教研室工作,现任奉化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2002年9月被授予“浙江省特级教师”称号,2004年获“第四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2005年9月被授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称号。作为仍在职的“60后”教师,他向记者讲述了自身经历的巨大教育变迁。 70年代的求学生涯 1965年出生的周道义,是在萧镇云集学校开始他的读书生涯。1970年起,奉化提出“小学不出村”“学校办在家门口”的口号,各村相继办小学,小学扩展初中班,学校数量大增。在周道义的记忆中,当时没有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及其简陋,辍学和留级都很普遍。 1977年夏天,周道义升入初中,初一初二仍是在同一个学校,称之为“带帽初中”,初三在当时的萧镇中学就读。初一,周道义第一次接触了英语。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陈老师,在给班里的孩子们教26个字母,简单的英语句子。一群从没听过英语的孩子们,开始了认英语字母、读英语单词的奇妙旅程。 80年代的新一辈 1980年秋,周道义以远远高出当年奉化中学高中录取分数线的成绩在江口中学读高中。高中三年的英语学习,按照周道义从教后的定义,更多的是“双基”学习,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高中英语“How Marx learned Foreign Languages”这一课文,他至今熟稔于心。周道义高二、高三阶段的英语老师马家礼,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当时他带着那帮准备报考外语专业的学生们领略英语文学的魅力,也愈加激发了周道义对英语的兴趣。《一千零一夜》《爱丽丝漫游仙境》……即使是英语的简写本,也让从未接触过的同学们如痴如醉。那时候他们就开始了目前推崇的“文学作品阅读”。“马老师念一句,解释一句。高中开始学习了一些语法、句子翻译,那种教学方式就是语法翻译法。”他还表示,那时候除了英语老师,其他老师上课都用方言。学生基本上都不会讲普通话。 1983年,周道义通过高考进入杭州师范学院英语系,开启了系统性学习英语的四年。他说,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他开始真切地体会到了。成为教师后,他谆谆教导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 “大学的硬件设施设备好多了,有专业的播放磁带的听音室、电视机等。每周固定时间,一年级两个班50名学生在一个大教室里,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英语教学节目“FOLLOW ME”(《跟我学》)。在寝室时,和室友们一起听短波收音机的英语广播。同学们一起进图书馆,一起学习。这是我英语进步最快的学生时代。”2014年5月返校活动中,他这样总结自己的大学时光:当时他们的大学生活虽简单但也充满生活情趣的特点。同时他强调,由于当时生活条件、生活环境较简陋,观看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电影与电视剧就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之余的有效放松方式。而这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放松,更有利于培养全球化的国际视野,在接受不同国家文化的同时也能培养自身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这后来也逐渐渗透进他的教育工作中。 二十一世纪的新教育 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工作还是包分配。周道义大学毕业后进入尚田中学任教,带初二一个班、高一两个班的英语,每周15节课。学校给每个英语老师配备了一台录音机,学生也实现了“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椅”。1988年,奉化撤县设市,周道义调至奉化中学担任英语老师。 从1988年至2011年,周道义在奉化中学带出了8届学生,谈到学生毕业后的成就,他如数家珍。教育方法上,也从自己学生时代的教学目标“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当下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国在进步,学生的眼界、素质不断进步。对教育工作者而言,知识要随时更新,方法、手段也要创新。学无止境,教师要不断学习,与学生一起成长。教师要传授知识、传播文明、传递智慧、启迪思维。教育要为学生的美好未来奠基。”周道义表示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亲眼见证这些伟大的变革,亲身经历并能践行各种变迁。 “在目前的岗位上,看到年轻教师的进步和成长,就像以前看到学生的进步和成长那样,很开心,也很欣慰。”周道义说,奉化目前迎来经济和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同时,随着医药高专、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宁波实验学校等学校相继落户,奉化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教育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相得益彰。办好奉化的每一所学校,让奉化的每一个孩子成人成才,是他和广大教师的努力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