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波 剡溪的水弯弯曲曲往东流,拐过第五道弯时,就到了三石。三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相传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村中第一大姓陈姓的祖先陈棠是南唐末年从长安迁来的。早先三石村只有陈姓一家,后来又陆续加入了何姓和赵姓,生成了陈何赵三个自然村。三个家族各有一座祠堂,又与塔下村共享一座庙宇,所以三石村有“三座祠堂半座庙”的俗称。 三石北面有一座丹霞山,山上有一个丹霞洞,洞中有三星隐石,相传曾有一对道士师徒在丹霞洞修行。又有一说是剡溪边有三块巨石,“重迭而上,高十余丈”,村庄由此得名三石。早在宋代,诗人陈著就曾写道:“烟霞笼锦石,日出无光彩,仙子竟何之?遗踪今尚在。” 剡溪的水温柔而又暴烈,既滋养了三石,也带来了忧患。因为溪流弯曲的缘故,一到多雨的夏季,溪水就会暴涨,漫过溪岸,冲毁民宅。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正赶上政府号召兴修水利,三石村民重挖了溪道,让这条威胁着村庄的溪流改了道,从此顺顺溜溜地从村边奔流而过。沿着剡溪走去,两岸石砌栏护,一片片水蜜桃林、雷竹林和花木林映着清澈的溪水,显得整洁而优美。这是上半年刚刚结束的河道改造工程的结果。溪面最宽阔的地方,矗立着一座崭新的桥,桥未命名,题着“古剡仙境”四字。正是小雨初歇的天气,一团团白色的云雾萦绕在青山翠谷之间,水面波平如镜,空气清新温润,确实有几分人间仙境的悠闲自在。“南陌耕云脉脉,东风吹雨斜斜,流水满村春事,炊烟隔岸人家。”陈著当年写过的《村景》,想必就是眼前的风景。 走在三石村中,只见瓜藤满架,蝉鸣声声。800多年历史的古圆柏树,600多年历史的古樟树,守护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在新新旧旧的民宅中间,陈氏宗祠“流庆堂”、赵氏宗祠“四美堂”、何氏宗祠“思本堂”,还保留着过去宗族生活的印记。这三座宗祠都建于清朝,格局大致相同,正门上都题有匾额和楹联。进门是戏台,台顶呈藻井式样,两侧是厢房,正面是祠堂。四美堂大门上,题着文士王一仁的对联“左月山右鱼山部娄千秋绵德泽,前曲水后赤水源流万代共馨香。”思本堂的戏台额枋上,精心勾画着“三英战吕布”等五彩斑斓的戏曲场景。“流庆堂”三个字是由奉化名士孙锵所书。堂上悬挂着“登科”匾额,昭示着一个家族的荣光,但地上滋生的藤蔓和杂草,戏台上的点点燕泥,又把这种荣光推向了遥远的过去。 三石的历史似乎与隐逸有着不解之缘。无论是一千两百多年前的大唐,还是陈棠时的南唐末年,都是战乱纷争的年代。也许先人们正是为了逃离战乱之苦,才由北方南迁至奉化,在这里扎根发芽,在这里耕种繁衍。那丹霞洞仙人的传说固然是荒诞不经,却也寄托着老百姓脱离尘世苦难,寻得一方乐土的美好愿望。然而,你千万不要被三石表面上的安闲隐逸所迷惑,因为稍微深究一下,就会发现这座村庄积极入世的一面。三石陈家祖上曾出过三位尚书,分别是北宋年间的户部尚书陈显、南宋嘉定年间的工部尚书陈德刚和明代洪武年间刑部尚书陈瑜。被族人尊称为“本堂公”的陈著,考中进士后在各地为官,颇有政绩,还留下了九十多卷的《本堂先生文集》。赵氏族人赵平之,乃辛亥革命志士,曾与秋瑾一道创办大通师范学堂。在匾额上题字的孙锵,当年曾资助过蒋介石……这座看似与世无争的三石村,其实有许多若隐若现的线索指向那些轰轰烈烈的时代。许多人从这里出发,把足迹延伸到山外,去求学,去从教,去从政,投身洪流,以微弱之躯推动时代的巨轮。就好像剡溪的水,从剡源发起,一路迂回曲折,辗转挪移,仿佛只是毫无目的地潺潺奔流,最终却汇入大江,汇入大海,成为大地脉络的一部分。 奉化的山有情,剡溪的水有灵。有情有灵的山水,滋养出一个个村庄。它们大多默默无闻,却也有自己的歌,自己的诗。每次唱起那些诗,就能引出许许多多的故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