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A4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8月07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明强

    我的故乡坝桥村是奉化江畔的一个边缘小村,清一色周姓,除十多户以撑船运输为营生的船帮和渔民外,其余均为农户。村子唯一有名的是一座单孔石拱桥——灞桥,已被列为宁波地区的古名桥。

    我走着家乡的路长大,后学习工作外,踏着来回家乡的路老去,岁岁年年从未间断过。时光荏苒,如今我已是80多岁高龄的人了,但每次踏上归家的路,总感到舒心暖心,因为那里仍然住着我的老母亲。母亲今年105岁,思路敏捷,生活尚能自理,但人过百岁毕竟到了生命的极限,所以我和弟妹们经常回家看望,以免日后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

    解放初的家乡与其他村庄一样,交通十分不便,村与村相连通的多是高低不平且狭窄的石板路,这在当时还算是高级的大路,其余的路则全是黄泥路,雨天路滑难走。因为濒临奉化江,水上交通便成为小村与外界联系的主要交通线,当时有客货两运航船往来宁奉,沿途都会停靠。航船是两头尖的乌篷船,用两支橹摇,人在岸上拉纤前行,到宁波要四个多小时。家乡距离宁波有50多里地,大家为了省钱一般选择步行,我在宁波读中学时,就是步行来回的。从家乡出发途经茅山,沿着长河塘到达翻石渡,然后摆渡进入栎社,再经石阡、段塘到达宁波,这条路几近直线距离,路上行人很多,这是一条平坦又宽阔的石板路,比我家乡的石板路高级多了。来回的路中,最麻烦的是翻石渡摆渡,很耗时,有时到渡口,船刚离岸,就得等下一渡了。有一次我出发迟了,赶到翻石渡时船已停航,船老大回家吃饭了,急得我直哭。好在在渡口乘凉的好心大叔大婶帮我一起去求摆渡的大叔,摆渡大叔的家就住渡口旁,听我诉说,二话没说放下碗筷,立刻起身帮我渡江。他说他的侄子也在宁波读书,读书人不能耽误功课。摆渡大叔朴实的言行,我一直记在心里至今难忘。

    整个中学时期,我唯一一次乘车是1954年春节期间去黄岩外公家。早晨步行去县城乘班车,那时的汽车是木炭车,用固定在汽车车厢上的炉子烧木炭,开车前摇风生火借助所产生的煤气大约跑20公里左右以后,需掏出炉灰再把木炭放进去运行,这是使用汽油车之前把一氧化碳作为燃料产生动力的装置。那时车去黄岩要翻山越岭,那次车到半山腰爬不动了,大家下车推着汽车过山岭,5个多小时后才到黄岩。前几年我去厦门旅游,动车途经黄岩不过一个小时,坐得舒舒服服,没有丝毫颠簸之感。有一次我乘儿子车去黄岩,全线隧道贯通,再也不用翻山越岭了,去黄岩的班车也改用大巴,过去的老爷车进入了博物馆。

    工作后,母亲仍住在老家与小妹为邻,虽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乡还没有通车,但我有了自行车,路也变成了机耕路,从宁波出发沿着鄞奉公路,经横涨、方桥到家,比步行方便了很多。不过那时鄞奉公路是砂石路面,顶风而上的滋味也不好受。现在乡村小路都改成了水泥路,公交村村通车,我再也不需要这么辛苦骑车回家了。有了方便的公交通村工程,忽然我又开始怀旧起来,那时的路,那时的乡村和田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已经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纵横交错的公路所替代,看到这些变化,心中欢喜之余,似乎还有点对过往的怀念和留恋。

    如今故乡小村条条道路浇上了水泥路,村里绿树成荫,新建的小楼错落有致。奉化江两岸,五水共治工程实施以来,两岸景色美不胜收,成了休闲的好去处。美丽乡村建设已深入人心,村里的年轻人办起了工厂,再也不用为了生计出门漂泊赚钱养家了。村里的老人闲暇之余,在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也是自得其乐。

    展望未来,故乡正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