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8月14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区“城市书房”阅读空间建设的调查研究

    柳一兵

    近年来,“覆盖全社会”“全民阅读”“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等成为热点词,《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出台,进一步促进以图书馆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和机制的探索实践。

    “城市书房”是指由社会机构设立的、可免费借阅图书的公共阅读空间,其内设一定数量藏书和桌椅,24小时开放且无人值守,内置自助借还机,读者可凭证卡自助进行图书借还的新型城市阅读空间,服务本质是为了推动和促进全民阅读,提供更舒适、温馨、个性的文化阅读设施和场所。兴起于2014年的“城市书房”模式来源于公共图书馆传统的馆外流动服务模式,又结合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模式,在传统服务上融入科技元素,是内涵式创新和外延式创新的结合。

    本研究报告通过城市书房建设的现状,分析城市书房发展优势,为我区“城市书房”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一、“城市书房”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在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各企事业机构、各文化单位开拓进取,集思广益,从技术、资源、模式等方面加以创新,营造了全社会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全民阅读氛围,如深圳、温州、舟山、扬州、威海、重庆等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新华书店、文创企业因地制宜、整合资源,走出一条条操作性强、复制性强的全民阅读推广道路。其中,以公共图书馆主导的“城市书房”模式最受公众欢迎,社会影响力最大。

    公共图书馆主导的“城市书房”具备了无人值守的全天候开放、多方共建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与公共图书馆及分馆的通借通还和网络资源共享、读者自我管理和志愿者服务相结合、选址布局科学等五大特点。

    二、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的服务优势分析

    从社会效益、发展前景、经济成本等方面来衡量,公共图书馆主导的“城市书房”模式优势显著,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一)社会效益更加显著,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共图书馆主导的城市书房以保障市民的基本图书馆权利为出发点,是公共文化深入社会化的新型服务模式,打破了原有城市图书馆空间建筑“大而全”的常态,“城市书房”突出小而精,通过嵌入式网格布局和城市综合体有机结合,方便了市民就近选择阅读、学习和休闲,也充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从数量上和布局上基本达到为全民普遍均等服务的目的。

    (二)发展前景广阔,规模可控,可复制性强。公共图书馆主导的“城市书房”既可以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大城市落点生根,也可以在街道、乡镇、社区、公园、商场、企业等地点开花结果。可灵活掌控规模,书房面积可以在100-500平方米、藏书可以在10000-30000册之间波动,因地制宜,按需供给。

    (三)经济成本低廉,社会参与程度高,更易凝聚共识。公共图书馆主导的“城市书房”最大程度实现了公共文化“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目标,极大提高和凝聚全民阅读的社会共识。城市书房建设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按比例分摊,减轻了参建主体的经济压力,发挥参与方的优势。在“城市书房”建成后,招募志愿者参与日常管理,每个环节都有社会力量的参与。

    三、奉化“城市书房”阅读空间的发展思路

    我区“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文化发展目标,要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建成一批高品质、有影响的文化功能设施,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构筑“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书香奉化。

    公共图书馆事业是奉化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奉化区图书馆一方面加强内涵建设,改善阅读环境,优化文献资源;另一方面延伸服务触角,创新服务形式,努力打造更惠民、便民、亲民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满足市民文化活动基本需求。目前,全区建有区级图书馆1个,乡镇图书馆5个,街道图书馆4个,文化礼堂102家,奉化正向城市化、城镇化迈进,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建设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引进“城市书房”,逐步构建城区的半小时全民阅读服务圈。

    (一)建设目标

    (1)个性化的空间。城市书房要根据行业、地域特点进行设计装饰,舒适性是第一大特点,在空间设计上借鉴书吧、网咖、现代书店的设计思路。自由空间设计使读者更加随意交谈和交流,提供举办小型展览和沙龙的空间,以突出“人”取代“书”阅读空间理念。

    (2)精品化的资源。在馆藏资源建设上,城市书房以图书、报刊的配比控制在1:1。馆藏类型以电子资源和传统纸质文献并重的原则,设置自助办理借阅机、自助借还机、数字资源查询机等设备。读者可以通过网络阅读各级图书馆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共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

    (3)多元化的活动。城市书房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以借还书和阅读为主要内容的图书馆,在内部空间设计上更加注重满足开展聚会、活动、沙龙功能需求,打造区域文化活动中心,向民间读书团体提供活动场所和服务,举办“真人图书馆”“沙龙讲座”等文化活动。

    (二)建设原则

    (1)微小而精致,利于普遍化。小的原则明确了场地面积、藏书规模、资金投入等,从而控制建设和运营成本。城市书房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所在地周边的社区居民,场地面积一般控制在100-500平方米。在装修上要“高颜值”“个性化”,注重营造温暖、自由的阅读氛围。还要根据场馆风格保持个性化,使每个“城市书房”凸现特色。

    (2)分散而合理,利于均等化。作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的一部分,网点布局规划要充分考虑人口密集度、人流量、交通便捷性等因素,按15分钟步行圈的半径建设,奉化可优先选择在城区建立“城市书房”,再向各镇、街道推广,保障不同区域都有建设布局,达到服务均等化要求。

    (3)规范而统一,利于标准化。基于小而精的特点,制定统一的标识、标牌、口号,规范统一的管理方式,制订系列化的建设与服务标准,包括科学选址、建设面积、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确保“城市书房”正常运行,形成社会文化服务的切实成效。

    (4)分工而合作,利于可持续化。城市书房与社区、企业等机构合作,由其提供场地和基础的硬件设施,区图书馆负责书房整体设计、自助机器、图书采购配送等,发挥文化融合引领的作用,区图书馆还可与新华书店、三味书店等通力合作,打通图书馆与书店之间的通道,形成全区阅读共享生态圈。

    (三)建设内容

    (1)选址。城市书房的设置布局应遵循普遍均等、就近服务的原则,在地址选择上全盘考虑,合理布局,宜位于一楼临街、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环境相对安静、符合安全和卫生及环保标准的区域,城市书房与其他文化设施合建时,必须满足其使用功能和环境要求。

    (2)场馆设施。依据辖区内服务人口数量,确定相应的藏书量、阅览座席,从而确定城市书房的建筑面积。城市书房建筑设计、平面布置明确区分,设置必要的通风、空调设备,建设外观和室内设计具有人文色彩和生活风格。

    (3)系统设备。城市书房设有自助办证机、自助图书借还机等业务管理设备,高清网络监控保障书房安全,并按照区图书馆标准设置VI体系。

    (四)运营管理

    (1)管理人员。城市书房管理人员配备1名责任人,负责书房的日常运行,包括图书整理,受理读者咨询,指导读者办理业务,维护场馆秩序等,并配备1-2名兼职保安人员,负责本书房的安全保卫工作,区图书馆定期招募文化志愿者参与城市书房的辅助性管理。

    (2)文献资源。城市书房文献资源由区图书馆根据建筑面积、书架容量配置5000-10000册图书、20-40种报刊不等,年图书更新数量应不少于馆藏总量的五分之一。并定期分析读者借阅数据,及时调整图书分配策略,保证读者需求与馆藏结构的动态适配,形成书房的馆藏特色及固定读者群。

    (3)服务保障。城市书房实行全年无休24小时开放。为读者免费提供多语种、多类型的文献自助借还服务、通借通还服务、阅览服务、自习服务、阅读推广服务等。区图书馆采取自配或外包物流配送,每四周更换二分之一馆藏图书文献,还应以1-2周为时间间隔,借助物流配送完成城市书房报刊的更新工作。

    “城市书房”模式具有温暖自由的阅读氛围、无人值守的24小时开放、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深入社区基层的便捷服务等特点,成为政府文化惠民的落脚点,是保障市民基本图书馆权利实现的最充分最具体形式。因此,开展城市书房建设,打造我区阅读新空间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系区文广旅体局局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