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曙洁 网格化治理,就是依据所辖范围、居住人口、治安状况、工作难易、任务轻重、基础好坏等情况,将其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本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原则,对应每一网格,通过整合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农村工作指导员、大学生“村官”、乡土实用人才、志愿者等人力资源,组建以基层党员干部为主体,社会优秀骨干、专业人才为补充的管理服务团队,实现管理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精细化。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网格化治理使公共资源高度整合,问题解决快速便捷,管理成本大幅降低,管理方式更加主动。当前,基层现代化建设的内外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应该全面审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新形势,积极寻求提升基层网格化治理效能的有效途径,把网格化治理推向一个新台阶,做到五个“注重”,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注重长效机制建设 理顺网格治理体制 “网格化治理”既是从基层政权建设的新特征和人民群众新需求出发,创新了基层组织的设置方式、服务方式、议事方式和党员干部的培养方式;更是通过制度、机制建设全面影响基层经济政治生活的典型治理模式。因此,在推进网格化治理的基层实践中,必须下更大力气完善“网格”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设,优化其理论构架和细节设计,理顺其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使“网格化”治理有“章”可循,有效能可提升。比如为了适应网格化治理背景下基层综合治理工作新常态,应该建立一系列新的工作机制,包括部门联动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矛盾联调机制、治安联防机制和督办考核机制等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的工作常态,提升网格治理的最佳效能。 注重内生动力激发 整合网格治理资源 “网格化”管理工作的推进几乎涉及到区县市各层级的党政机关各个部门,各有关部门容易产生一种“要我做”的被动感。如何将“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使工作动力达到最佳状态,网格资源实现有效整合,需要注重内生动力的激发。镇海、北仑等地的网格化治理工作之所以取得较大成效,就在于各网格各部门齐抓共管,各类资源有效整合。因此必须落实各责任主体,激发各自的内生动力,做到众多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支持、紧密配合。如是,网格化治理工作就不会流于形式或半途而废;工作触角也能由镇(街道)向村(社区、企业)、片组片格延伸,工作责任由镇(街道)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向村(社区、企业)干部、党小组组长、志愿服务队人员延伸,有效实现网格资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覆盖与整合,形成推进网格化治理的整体合力。 注重培育方式创新 提升网格治理能力 社会治理在根本上是要解决好“谁来治”“与谁共治”的问题。通过网格平台,不仅要把管理的“触角”延伸下去,更重要是让“共治”的理念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区域内各个单位、组织、人群的积极性,构建起“大治理”的工作格局,实现基层社会的自我治理、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要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网格化治理能力,就必须加大对他们的培养力度,解决他们能力不足的问题。除了以需要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的常规培训教育、理论学习以外,还需创新培养模式。众所周知,只用发书、举办报告会、座谈会等方法,都存在形式和内容让他们审美疲劳,学习效果不够明显的弊端。应该对工作在第一线的镇(街道)基层干部启动实施诸如“一月一题、一年一轮”的业务技能菜单式轮训工程,或是通过搭建多元化的全媒体教育平台,以现场面对面座谈、远程点对点互动的形式,进一步训强他们的网格治理能力。提高他们驾驭基层工作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为从事网格化治理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注重信息互联互通 提高网格治理成效 信息化是实现网格化治理的最佳途径。一要规划引领。以开展信息化调研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网格治理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加强项目规划,争取政策支持,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如许多地方在政府门户网站建立“社区(村)信息综合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管理服务联网运作,提高网格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二要信息主导。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对网格内人口、房屋、证件、职业、车辆、场所、网络、组织等基础信息的采集,推广视频监控设施建设,努力实现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并定期在网上分析研判、预警预防,确保对各类问题“早发现、早处理”,牢牢掌握网格化治理主动权。三要服务为主。以信息化为手段,搭建网上服务平台,促进电子政务与村(社区)信息化对接,大力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办公,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走路,使群众打开电脑就能查询有关事项、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公共服务,真正把网格化治理的成效惠及民生、反哺社会。 注重做强薄弱乡村 拓展网格治理领域 一要逐步拓展。不断推进网格化治理进薄弱乡村,明确农村基层网格化治理的内容与目标、主体与职责、方法与途径,使社会治理工作覆盖所有公共空间和整个社会面。同时,把有条件的村庄改造为实行网格管理的社区,实现网格化治理由城镇街道向农村基层延伸和拓展。二要创新模式。在村庄社区化管理中,突出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切实改变当前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执政效能不高、掌控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如推广实施“党建进组、服务入户”模式,下移党支部的工作重心,激活支部以下党的功能单元,把党组织的管理服务从行政村延伸到村民小组,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效能。又如针对一些地方在村委会民主选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探索和创新村民(代表会议)监督、民政部门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规范选举程序和工作程序,堵塞贿选舞弊、不当行政干预以及宗族家族势力、黑恶势力操纵选举等漏洞。努力提高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水平,保障村民民主权利,防范和减少农村基层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基层社会稳定。 作者系区委党校高级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