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科 吴家埠村地处东海之滨,象山港畔,隶属莼湖镇。吴家埠村古名降渚村,村民绝大多数为吴姓,人称“降渚吴氏”。在村内的吴氏宗祠大门的门楣上书有“延陵世胄”四字,大门两边写有“发祥源泰伯,世胄属延陵”的对联(延陵,今江苏常州一带),说明“降渚吴氏”源出周国泰伯,传自春秋时期延陵季公(名季札)。 据史料所传,古时周国太王亶父,有三个儿子,即泰伯、仲雍、季历。泰伯是周国太王的长子。他见三弟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聪明过人,深得太王喜爱,便一意要将王位的继承权让与季历,使其以后能传位于姬昌。于是他借去远处采药求医,为太王治病为名,与二弟仲雍一起出走到荆蛮吴地(今苏州、无锡一带)。到该地后,他一改贵族习俗,与众人一起共建家园。泰伯的事迹受到当地百姓的赞扬和传颂,公元前1261年泰伯在荆蛮建立了“句吴”国,被百姓拥戴为“吴君”。泰伯亡后,因无子嗣,由弟仲雍继位。后人称泰伯为“开氏始祖”,仲雍为“吴氏传代血缘始祖”。后来仲雍曾孙周章被周武王正式封为“句吴”国君,周章决定王族家人以国为姓,改为吴姓,至春秋后期吴国臣民皆为吴姓。周章第十六世孙寿梦时,吴国益大,进称为吴王。寿梦有四子,宗子诸樊都于吴(今苏州),四子季札封于延陵,世称延陵季公。此后,季公一族一直在该地传承。至东晋后期(公元420年左右),仲雍第六十六世孙舜咨公自延陵迁至山阴(今绍兴)。至仲雍八十五世孙(即舜咨公第十九世孙)承咨公,又自山阴迁至新昌叠石(公元879年),成为新昌叠石第一世祖,后人称之为“济公”。又历十六世,降渚吴氏发族祖惠光公从叠石迁至现在的吴家埠村定居。 根据新昌叠石村宗谱所载,降渚吴氏先祖从叠石迁到吴家埠定居,前后历时一百六十年左右。早在南宋末期(公元1250年左右)叠石第十二世祖邦俨公(降渚吴氏称为派祖)经商经过现在的吴家埠村(当时虽有他姓人居住,但无村名)因天色已晚,投宿不便就露宿在村西边一棵驼背桕树的草垛旁。午夜时分,将欲朦胧入睡之时,忽见星光满天,一道流星划空而过,坠于村东溪边(后人称此处为落星塘)。天明之后,他起身观望,见四周风景秀美,东方是连绵群山,南边是广阔海域,西边层峦叠嶂,一条宽阔的溪流从北至南穿过丘陵原野,直通海港。近海岸处设有港埠,供船只停泊。港口紧挨着一座规模不大的古城(后人称为城里厢)。邦俨公观看四周后,认为此地乃祥瑞之地,即萌生了迁居念头。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他常与儿孙辈商议迁居之事,并常带他们来实地考察、短期居住,以进一步熟悉、了解情况。 邦俨公殁后,儿孙们根据遗愿,多次往返于两地之间,为迁居作各种准备,至邦俨公曾孙(即叠石第十五世祖)焌公(降渚吴氏始祖)便携其子(师弟公)和孙(捨孙公)来到邦俨公发现之地(约在公元1340年左右),以砍柴烧炭谋生。后来焌公和师弟公皆返回叠石。捨孙公则定居下来(公元1390年前后),成为降渚吴氏的发族先祖,后世尊称“惠光公”,意为“惠及族人,光耀祖宗”。惠光公过世后,安葬在吴家埠村后面的茶园山麓,其茔地即是降渚吴氏第一先祖墓。 地有人居,村要立名,吴氏发族祖定居之后,即商议给居住地取名之事。根据邦俨公初来此地,晚见光星坠于溪旁之异象,便将村东溪流取名“降渚溪”。又依溪名给村、埠、氏族命名,分别称作降渚村、降渚埠、降渚吴氏,后来在建庙时,又以村名名庙,称作“降渚庙”。 当时的降渚村近溪傍海,又有埠头(后因多次发洪水,溪流改道,海堤移位,使溪、海离村渐远),象山港周边各地往来船只多泊于此,黄岩、宁波等地南北客商也经此埠北上南下,海运发达,埠头搬运货物繁忙。当时降渚村居民除吴氏外,尚有应、姚、居、童等土著人氏。各姓人氏皆在海埠运货挣钱,由于吴氏人丁兴旺,运输事务多由吴氏作主。日久之后,他姓人氏及外来客商渐将“降渚埠”改称“吴家埠”,之后“降渚村”也改称“吴家埠村”,且一直沿用至今。 自降渚吴氏发族祖定居以来的数百年间,吴家埠村发展甚快,人口迅增,地域渐大,成为叠石吴氏后裔中的一支旺族。当年发族祖生有七子,在第二、第三代时就分成五个房宗,即大房宗、后宅宗、凉屋宗、堂楼宗和路下宗。此外,在明朝万历年间,迁往宁海县井栏吴家村定居的族裔有400余人,迁到莼湖镇碶头村、黄家岭村居住的吴姓人氏也有数百人,迁至余杭、嘉兴、上海及旅居海外的吴氏裔人也为数颇众。目前,吴家埠村居住的吴氏人数有3500多人,散居奉化各地及外地的人员也有400多人,降渚吴氏确是吴姓的一个大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