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小风 清人孙达诗云:“剡水蜿蜒卅里长,晦溪自北会公塘。”公塘,即公棠的旧称。书圣王羲之的好友、东晋名士孙绰在公塘种植了很多甘棠树,公塘便有了公棠这一雅称。孙绰博学多识,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玄言诗人,王羲之“曲水流觞”兰亭盛会,40多位高手临流赋诗,孙绰被推选为《兰亭集诗》作跋,可见其非凡实力。孙绰“居于会稽,游放山水十余年”,意思是他在绍兴一住十多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山赏水访友,自得其乐,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同时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掷地金声的《游天台山赋》,赋的开头“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他到过四明山,往公塘移植甘棠估计就是那时候的事。 话说剡溪从源头一路奔流到公棠时,正好拐到第九弯,是谓“九曲”。正逢奉化江的主源流——西晦溪从亭下湖纵泻而下,二水相汇,溪面骤阔,滔滔直朝古镇溪口而去。据史书记载,自宋朝至明代,九曲之水深可通舟,公棠又位居四明山咽喉要塞,加之自然景观迷人,可以想见公棠村时年车声辚辚、人马喧嚣,风头一时无两。1069年,宋朝政府在此设立“公塘巡检司”,建兵寨一座,屯军90名,专事缉拿盗贼及私贩茶盐矾者辈。这个县衙派驻的重要军事、行政综合执法机构,一直延续到明朝中叶才被撤销,裁员转去扩充了倭寇侵扰严重的奉化海防第一线鲒埼巡检司。历史的车轮行进到清前期,公棠繁华落尽,成了昨日黄花。 当年既是南来北往商旅繁忙,必有香火鼎盛的庙宇祠堂。乡主庙就是这样一座庙宇,气势恢宏的鎏金屋檐,高翻卷翘的五牙山墙,古朴厚实的木门雕栏,不知道羁绊了多少贾客的脚步和目光。据传当年金兀术大举南侵,村中一位冯姓乡主组织地方义军奋起抗金,不幸牺牲,乡民遂建乡主庙以示纪念。小康王即位后,为表其忠勇,赐封“剡源显济庙”。后成为过往行旅香客歇脚聚集之处,每年几度庙会,热闹异常。据村中老人说,蒋介石也曾多次来此庙敬神,1948年赴台前夕,还亲率一众子孙入庙跪拜,态度极是虔诚。出得庙门,蒋一时兴起,竟举枪将树上一只麻雀击落,随即他仿佛意识到了什么,一改返程路线,匆匆往亭下方向而去——可能他是想让自己“停下”吧?只可惜命运给出了与他的心念截然相反的答案,他可能也未曾料到。或许在很久以后,他依然还会回想起那一日的剡溪边,遥远的天际,暮色已苍茫。 剡溪九曲景观大道在公棠村北,沿着洁净宽阔的水泥路向前,举目山峰连绵,身旁雷竹连片,路边堆放着小山样的砻糠,空气中有着葳蕤的植物气息,一红一蓝两只蜻蜓跟了我们一路。抵达“白鹤山庄”农家乐门口时,我们下车开始沿溪步行。石砌栏杆外侧,就是不停奔流的剡溪水。溪面是那么宽阔,将那时天空中密布的彤云统统纳入了怀中,那一溪的云随水跃下堤坝,激起一排洁白的浪花,流经几个卵石滩,越过几片芦苇丛,到了稍微平坦处,流速减缓,水面又成了镜子模样,云儿面貌恢复如初,清晰地在上面荡漾。随同的村干部指着一片水域说,张学良囚于雪窦寺时,夏季很喜欢来此处游泳,当地百姓都知道,那一处是张学良“掼球”(游泳的土称)的地方,大家都会有意避开以示敬畏。再前面一点,就是晦溪、剡溪二流合汇处,那儿曾经是个弯月形水洲,现在为了下游的百姓安全,趁着“五水共治”之机,将其拓宽打直成了今天这般平顺的模样。的确,目测此处溪面又比前一段宽阔了好几十米,水流的速度慢了,气势却更足了。 伫足北眺,一座座赭石顶的欧式别墅如漂亮的积木散落于草坪林荫间,外围一道时有时无的石驳长堤弯弯绕绕,哦,原来那是著名的银凤山庄度假村,它竟然与公棠只有一溪之隔。眼前正好有个小伙趴在栏杆边钓鱼,上钩的小鱼儿一条接着一条。溪流中央,一只白鹭张着巨大的翅膀盘旋不止,仿佛在跳一支韵律灵动的舞蹈,一忽儿又停止低飞,在一个小沙丘上缩起一条腿站定了,优雅的身姿像个美丽的符号。水声明明铺天盖地,我却在恍惚间觉得天地静默,一颗心魂穿越去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剡溪山重水复,跌宕起伏,从一开始的激情涌动,到后来跌跌撞撞,到如今开阔通透,从容不迫胜利向前,就像一个蕴藉了太多情感的老人,他最终绽开的温熙笑容里,包含更多的是一种人生历练之后的安静与释然。今天的公棠,宁静淡泊,靠的正是剡溪九曲对它的养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