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A4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03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里应:寻一份悠悠古道悠悠情

    陈培芳

    一条日岭,将乌峰应氏族人分了开来,岭东曰外应,岭西曰里应。

    曾一度分不清里应和外应两村,也曾在一篇文章中把里应误写成了外应,闹出了个不大不小的笑话,直到一年多前去外应村走了一遭,邂逅了那里的百年鸳鸯廊桥、随处可见的石头,才辨明了里外应村,但心里也有了一份记挂:既已走了外应,何时也该去里应走一趟,赏一赏其中的风土人情,品一品里外应的不同之处。

    大自然是最懂得时令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处暑有如此描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前两日处暑刚至,气温便瞬时降了下来,随之而来的便是连日的绵绵细雨,将之前暑气带来的慵懒之感一扫而尽,也将里应之行付诸行动。

    里应村在日岭以西的山脚下,一个普通小村,面积不大,十几分钟能绕村一圈,与外应相比,这里多了分秀气,颇有小家碧玉之意。还未进村,便见村口处正在修葺的应氏宗祠,在中国,宗祠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所以有着强烈家族自豪感的应氏后人,对这宗祠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即使生活再困苦,祠堂也一定要修建起来,无论是在村里的,还是在外的里应人,纷纷解囊相助,使得应氏宗祠焕发出新的生机。

    村北耸立一片苍老的香樟、枫树、苦槠古树群,相传是应氏开族太公春箎公所栽。人们常常把高寿的老树称作“风水树”,我知道,那是一个村庄的护佑和福祉。这些常见于江南的乔木,主干在顶端一分为二,再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依次繁衍披散开来,契合了人们开枝散叶、多子多福的愿望,它们世世代代守护着里应村民平安健康,如今是村民夏日纳凉的好去处,也成了里应的一个地标。

    “孝悌以肃家声,耕读以务本业”。几百年来,应氏族人谨遵家规,在日岭脚下耕读传家。名声远扬的“应氏三兄弟”便是这里应村人。“应氏三兄弟”皆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于美国,大哥应尚德是民国著名的外交家、学者,常驻尼瓜拉加大使馆。二哥应尚才是优秀的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第一辆蒸汽火车的设计师。三弟应尚能是杰出的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作曲家,浙江大学校歌的曲作者。游子在外,根在家乡,“应氏三兄弟”在各自领域赫赫有名,却一直心系故土,前两年三兄弟的后人回里应寻根,举行了郑重的祭祖仪式,实现了他们叶落归根的夙愿。

    在村内远眺山峦,见有怪石傲然,独立苍穹,形如一妇女,村民说那便是闻名遐迩的“日岭夫人”了。“岭上夫人八丈长,年年捧日独朝阳。忽投药水常流液,阴却夷兵似逐羊。曾有雪封成粉黛,谁知苔染作霓裳。三朝宠锡诚非偶,保赤恩深祀事香。”这是《乌峰应氏宗谱》中的《谒日岭夫人》一诗,讲的便是那日岭夫人的传说。日岭夫人早在宋代就远近闻名了,宋代地理著作《太平寰宇记》记载:“其石五色,望之颇似新妇首饰花钿”。相传古时日岭下为海,日岭夫人新婚不久,一天丈夫出海打渔,遇风浪船覆人亡,她在山上眺望盼归,久之化为岩石,人称“日岭夫人”。相传“日岭夫人”曾多次显灵护驾保国,驱逐夷兵、倭寇,所以这日岭夫人也一再被敕封为“护国夫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进,碾碎了多少前朝旧事,留下了几多人间佳话,那日岭夫人离我们已有上千年,而古道上的行人也已离开上百年了,如今走在那段悠悠的古道上,似乎还可以听到日岭夫人日夜盼夫归的啜泣声,久远的年代里传来的赶路声,稀稀疏疏的脚步声和咯吱咯吱的扁担声,响彻着整个山岭。那条鹅卵石的山路,伴随着细雨,蜿蜒着,很是安静,两旁是层层桃林,回身眺望,在青山怀抱中,里应村那几十幢古朴的民居沿山脚而建,山色空濛,白墙黑瓦,颇有诗画江南之意蕴。

    雨有了越下越大的趋势,洋洋洒洒地沾湿了青石板和鹅卵石,山雨落到了一旁的松柏上,又嘀嗒一声,落到了肩上,湿透了衣襟,正欲归程,抬眼望去惊喜地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块石垒筑的石亭,便加快了脚程躲了进去。亭内有长条石凳数座供行人休憩,“凉风习习习凉风,古道悠悠悠古道”的对联亦颇有趣味。雨好似没有停歇的意思,让人无法继续前行,百无聊赖中开始细细地打量起古道来。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日岭古道根本算不上一条好路。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炸药和现代工具的年代,面对顽石,只能以硬碰硬,当时的山间大概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进展得缓慢,让人恍然间觉得愚公开始了移山,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在雨水的浸润下,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这当然是一种美,一种荒凉的、颓败的美。

    对于这日岭古道,里应村人对它应该是有特殊感情的,无论村子如何开发建设,这古道,不能动。“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要是破坏,即使以后重新修复,也不是原来的那条古道了。”村干部的话朴实却透露着坚决,也许正是这份世世代代坚守的信念,使得里应村的这段日岭古道被完好地保留下来,供世人吟风咏月,抒怀言志,纵情山水间……

    小名片:

    里应村现属何应行政村,位于萧王庙街道南4公里处,东距日岭1公里,西北为何家村,村民以应姓为主,另有王、徐、张等。因村在日岭西边,故称里应,与日岭东面的外应村相对。村西有马岙溪由南向北流入泉溪。据传村民原姓戴,后衰弱,有外应人入赘分居于此。里应村村域面积0.6平方公里,山里1400余亩,耕地约500亩,村民以种植水蜜桃、雷竹为生。

    日岭古道悠悠

    村内古井

    山上日岭亭

    老宅深深

    鹅卵石铺地

    石砌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