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A6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书吴江

    陈旭波

    吴江泾在唐代,位于明州鄞阳乡二十三都境内,即今裘村镇西2.5公里。公元800年,苏州吴江的乡贡进士吴思公,为避黄巢乱,携家眷出运河避难海上,后漂流至此,依山傍水,垒墙造屋建起了新家园。为使子孙不忘故里——吴江,故将此地取名为吴江泾,意为吴江流出的“一条小河”。小村建筑依循坐南面北的建制,隐含着吴氏家族对故里的深情回望。

    不到500户人家,1000多人口的小村吴江泾,却拥有1127年的悠久历史,尚存有二堂六府第,是个名副其实的“诗书古村”,是一个被书香浸润得饱含儒风的文化古村。

    吴江泾自古就有重教之风,渊源始于开村始祖吴思公。其本是苏州的一位塾师,又是乡贡进士,博雅多闻,崇尚诗书礼仪。翻开《吴氏宗谱》,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小村,竟出过14名进士,其中还有胞兄胞弟同为进士的,这在奉化历史上实为鲜有。吴江泾的吴氏一脉恪守祖先的遗训,秉承了勤学苦读之风,一手扶犁,一手握笔,耕读为本,勤勉力田,尊师重教,代代传承。有吴江辈分行诗作证:万千宗祠远,仁德永承庆。乾元亨利贞,凡百明南孟。义礼智信伯,清廉显文行。忠孝启后人,志学崇贤圣。修经集磊成,家国能昌盛。世久发英奇,登朝立安定。嘉尔可参天,祥和三纲正。运逢光华信,存善成复性。因此,村里出了很多读书人,这些读书人通过科举踏上了仕途。这其中有宋代的第九世孙吴守仁,为宋宁宗朝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十世孙吴从龙任建康统制,在抗击元兵的战斗中,以身殉国。有元朝拔贡、宁波府教授吴守儒;有清道光年间的武略骑尉吴静山;有晚清著名诗人吴文江;有民国时期任山东书院院长的吴振藩、复旦大学法律系教授吴歧、黄埔军校海军部主任吴杲明、奉化中学校长吴炯和留学生10余人。据统计,自晚清以来,吴江泾共出了60位校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校长村”。吴江泾的诗书文化,自晚唐始已蔚然成风,至清达到巅峰。村中有著名的藏书楼和学馆,不难想象村中文人学者开馆兴学的浓厚学习氛围。

    村北的昭孝堂,是清代四合院式的高大院落,斑驳木门和台阶略显清逸,充满了古朴典雅的个性。它原是授徒求学的教育场所,清代探花孙锵、训导吴文江,便在此执教,并成立丛桂文社,与吴振藩、庄松甫等人在此朝夕过从唱和,名震一时。在忠义乡,昭孝堂是晚清至民国时期著名的学校,乡里许多留学国外的学子在此完成初级教育。厅堂的两面木板壁上,贴满了当时官府衙门为高中举人或进士的主人所报送的官文捷报。小小的吴江泾不仅出过文举人、武举人,还出过状元、进士,并担任过大司寇、尚书、统制等高官,可谓科举联芳,人才济济。

    清代武举人吴桂林的府第“观杏楼”,府门楼高大幽深,曾经的朱颜依稀可辨,布满锈迹的门环叩铮然作响。此门一如武举人的声名与脸面,以威武姿态先声夺人。府第主人的祖上多为乡宾名儒。府第为六合建制,规模较大。宽大的院落里仍留有举人练武时用过的大小练武石。小村地处偏远,又靠山近海,历史上曾是山匪海盗光顾的首选之地。因此,吴江泾的进士外出为官,而举人皆为武举人,秀才也为武秀才。赴殿试未中进士的,也有许多选兵部大挑而领旨守府。距观杏楼50米开外,便是唐进士手植的两株银杏树,这是两株亲历了千余年的风雨,牵手涉过千余年旷世情愫的奇树。这两株银杏树,身高足有30余米,腰围需两人合抱。相传吴江泾村里的马鞍山上,刚好有“两支蜡烛三支香”,这“两支蜡烛”便是两棵高大的古枫树,“三支香”则是古银杏树的三支分干。山和树奇特的造型,使得吴江泾村成为一块风水宝地。

    居村中显要位置的是永思堂。永思堂顾名思义,是永远思念、不忘故里、不忘先人之义。永思堂始建于明朝,修于清乾隆乙未年(1775),历经数百年风雨,如今保存得相当好。看规模,此堂是族中最大的祠堂,原堂外有气势雄伟的石牌楼墙门,可惜今已不存。内有乾隆年间的古戏台,从建成一直到现在都是吴家本族演寿戏、青苗戏,办理红白喜事的公用场所。

    千年诗书吴江风。吴江泾村的人文内涵是丰富的,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古村。但由于年久失修,致使一些古物被盗,古宅历经风吹雨打,房屋濒临倒塌,木制的雕花被虫蛀鼠咬,令人为之叹息。希望在当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利形势下,吴江泾,这个素有重教之风的文化古村能早日重现昔日光彩,让更多人读懂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