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A6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菜根谭》

    李琼峰

    中华民族的传统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菜根谭》是众多国学经典中的其中之一。听说此书流传到日本后,在日本影响深远,从明治四十年(1907年)到大正四年(1916年)的九年间,就出版了25次之多,大到政治领域、企业管理,小到家庭事业、个人烦恼等等许多方面,《菜根谭》都起到了很大的鞭策、警示、修心的作用。然而终究是要看的书太多,每天又有杂事俗事缠身,因此我一直无缘阅读此书。然人和书也是因缘而遇,随愿所成的,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最近赋闲在家,一朋友从微信上发过来一个电子书的链接,正是《菜根谭》,缘来挡不住,窃喜之余,迫不及待地点开链接,如饥似渴一口气读完。

    《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本集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的格言体文集。其中开篇《修省》中有这样一句“心是一颗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涤犹易;以情识衬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洗涤最难。故学者不患垢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意思是说,我们的心都似一颗明亮的珍珠,只是被物质欲望所遮蔽,犹如明珠混杂于泥土沙石,清洗起来还算容易。用才情见识包装它,犹如明珠被装饰上白银黄金,要清洗辨论最为困难。所以读书做学问的人不担心染有毛病,而要担心这些毛病是难以根除的;不害怕做事有何障碍,而害怕追求义理之路障碍重重。

    这句与释家思想的“明心见性”相通,佛家讲我们的“心”原本是纯净清明的,可是我们追求身外的一切名利金钱权势等等,被这些“心”外欲望所蒙蔽了的原本纯净清明的心,就如同明月被乌云遮住,白纸被墨汁染污。现代社会中,世人熙熙皆为利来,攘攘皆为利往,我们应该在闲暇之时常常反省自己,用行动来控制自己的各种欲望。

    《应酬》篇融入了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具体办事要圆通机变,没有圆通机变,做事就会障碍重重,那怎么能做扭转乾坤的大事呢?心中对于美好与丑陋的界限过于分明,就会与外界格格不入;心中对于贤智与愚拙的界限过于分明,他人就不会亲近你。班固《汉书》里有句著名格言叫“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以说品德高尚的人待人接物讲究的是“平衡”。

    最喜欢里面的《闲适》篇,可能这篇最能入我这个闲赋幽居之人的心吧。记得禅宗有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当你掉下悬崖时,你突然抓住了根藤,而悬崖底下却有只猛虎正张开着血盆大口等着你,你又发现有只耗子在啃你的藤。这时候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境?是痛苦,是焦虑,还是绝望?没事儿,一看旁边长着个红色野果,先摘下来吃便是。这就是人生,活在当下。“夜眠八尺,日啖二升,何须百般计较。”于一日三餐中体验人世百味,饭菜味浓而不欣喜,清淡而不厌弃,“坐看庭前花开花落,笑望天边云卷云舒。”白云懒散,陪伴我这个同样懒散幽居之人,惟平平淡淡才是真。

    《菜根谭》教我们“钟鼓体虚,为声闻而招生撞;麋鹿性逸,因豢养而受羁糜。可见名为招祸之本,欲乃散志之媒。学者不可不力为扫除也。”如果你是一名公职人员,更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廉明底线,做到洁身自好,廉洁奉公,要经得起各种利诱而不至于堕落。而我们老百姓应“得意须早回头,拂心莫便放手,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人生总是在得与失之间不断的交替平衡,得意时莫忘形,失意时也莫伤心绝望,应该时时静坐思己过,才能使自己的品德行为越来越高尚。

    读《菜根谭》,仿佛穿越时空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充满人生智慧的心灵对话,有儒家的中庸思想以及安贫乐道的精神,道家的虚静无为之风度,佛家的超凡入圣之禅境。全书内容短小精致,文辞优美,对仗工整,涉及到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日常伦理,出世入世济世,高人风格,隐士情怀,山水品签等等。

    “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心无染着,欲界是仙都;心有挂牵,乐境成苦海矣,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所造成。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菜根谭》让我这个在红尘喧嚣处的俗人,觅得了一种不染的心境,洒脱的情怀和一种宁静高远,澄澈美丽的禅境。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我的菜根将会越嚼越香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