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A6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色中国”为什么可以长存

——读《红星照耀中国》

    裘七曜

    有一张照片,我时常见到,并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那是毛泽东主席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过陕北以后的照片。照片中,毛泽东头戴八角帽,头部稍微有些侧向左边,眉头微皱,温文尔雅,乐观自信。据说这是毛泽东所有照片中发行量最大的一张,而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作为美国人,斯诺1928年来到中国,他走遍了中国的许多城市,看到了许多令人发指的事情。譬如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和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他又看到许多年轻的工农和学生不惜生命冒死加入共产党。他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可以生存下去?”“他们有什么样的信仰和理想,为什么他们都是无坚不摧的勇士呢?”……在夜阑人静之时斯诺总会思索这些问题。

    但是,由于当时国民党方面对中共苏区消息的严密封锁,外界的人根本不知道那里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只是惶然猜测。

    西安事变的发生,促成了国共合作,也让斯诺有机会进入陕北苏区。他兴奋着,但也忐忑不安地怀着用自己的脑袋去开玩笑的心情,在某一个夜晚踏上了去那里的火车。

    当他进入陕北苏区时,儒雅帅气的周恩来同志接见了他,并向斯诺承诺只要是他见到的都可以如实报道,并答应为他的采访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在长达100多天的采访中,沿途的所见所闻,和各种人士的对话聊天,加之自己的观察和感悟,斯诺不但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更让他确信这个朝气蓬勃的政党是有顽强的生命力的,只有在这群人的领导和带领下,中国才会有前所未有的希望。

    在陕北,斯诺听到了那些当地老百姓会很自豪地把红军称为“我们的军队”,在路过野杏林时,他发现红军战士会去摘野杏,并且把口袋装满,但是路过私人果园时,他们根本不会去摘里面的果子。

    在陕北,斯诺发现红军来自五湖四海,但他们团结一致,乐观向上,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经历过长征,身上伤痕累累,家中的亲人有的已被杀害,但他们信心满怀,相信中国革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是可以取得胜利的。

    斯诺在陕北的临时首都保安见到了毛泽东同志,并听毛泽东亲口回答了共产党的政策和各方面的问题。

    在书中,斯诺眼中的毛泽东形象大致是这样的:他性格质朴纯真,像中国的农民,但有幽默感……他喜欢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才休息,对自己的目标有坚定的信心……尽管他是红军领袖,但生活朴素,除了书和衣裳及铺盖外,别无他物。

    在书中,斯诺还采访了一大批优秀的红军指战员和红军战士,聆听他们在各次战役中险象环生、险中出胜、壮怀激烈、惊天动地的故事,让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红军是众志成城,天下无敌的。

    1936年10月,斯诺离开苏区,回到北京。

    次年《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并迅速传播,据说销量超过10万册。后来为了便于在中国出版,所以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至今,这本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仍在向全世界发行。

    《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能引起轰动风靡世界,我想主要是因为作者用客观真实的视角,向世界展现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他们的人民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始终心怀梦想,万夫一力,为这个国家的复兴而奋斗的不屈精神。

    当年,曾访问过延安的美国人约翰·科林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在延安,我被共产党人为目标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人们在空气中可以嗅到这种气息,他们的衣服破烂不堪,他们的装备缺枪少弹,但他们有为目标奋斗的精神。”

    岁月流转,江山共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依然向他们的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优异的答卷。今天的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依然豪情万丈,依然信心满怀,依然用初心和使命凝聚起继续前行的力量。

    斯诺的文字风趣幽默,不拘一格,读之令人忍俊不禁。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