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奉化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陆川

    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万亿级产业的意见》,宁波也印发了《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奉化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产业集聚逐步形成。目前,奉化天艺文化产业园区和两岸城曦文创生态园已被宁波市命名为市级文创培育园区,山丘汇正在创建宁波市级文创园区。城市文化中心、溪口民国风情街区、“时光宁波”文旅小镇等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并对入驻的产业进行布局,赛伯乐、摩米创新工场等园区以科技企业为主体,引进相关文化企业,形成科技+文化的业态。在文创产业基地建设方面,三味书店已被评为宁波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溪口弥勒文化园、尚田青农创客空间、滨海旅游休闲区等正在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

    (二)产业项目快速发展。撤市设区以来,在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的推动下,重大项目、优质项目不断在奉化落地。在文化产业项目方面,总投资10亿元,规划总用地面积165亩的溪口民国风情街区;总投资20亿元,占地1.5平方公里的“时光宁波”文旅小镇项目;总投资300亿元,占地6000亩,可开发用地3200亩的宁波滨海健康旅游小镇项目;项目总投资120亿元用地1300亩的宁波湾滨海华侨城文化旅游项目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落户,为奉化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借助“最多跑一次”的东风,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在文化产业政策方面,出台了《奉化区文化产业园区认定及管理办法》。同时《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推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的实施意见(试行)》《奉化区深化实施“凤麓英才”计划的意见》等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扶持政策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二、奉化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和特色

    (一)文化资源优势

    早在五六千年前,奉化所在区域就产生了茗山后文化,历经时代变迁、历史积淀,奉化文化资源禀赋更为深厚,形成了以弥勒文化、民国文化、桃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资源。奉化地域文化众多,如非遗、宗祠、庙会、传说、民间故事等,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133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奉化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40项,其中国家级3项。奉化是“红帮裁缝”的起源地,是省级“红帮传承技艺”基地。这些特色文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随着全域旅游的加快推进,文化资源也逐渐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

    (二)区位和生态优势

    撤市设区后,奉化融入宁波一小时轨道交通圈,两高连接线、城轨3号线、机场快速路南延、203省道等同城路网正在加快实施,着力构筑宁波南部交通大通道。此外,奉化作为义甬舟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以及甬金铁路和甬台温铁路的交汇点,将在“义甬舟经济发展带”上承担重要角色。在生态环境上,奉化“六山一水三分田”,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和湿润,荣获“中国天然氧吧”和省级森林城市称号。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为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特色

    一是文化旅游业特色彰显。在《关于发挥山海资源优势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决定》战略布局下,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山水、民国、佛教、海洋、生态等文化为依托,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业板块。二是非遗产业逐步发展。“奉化布龙”“布袋和尚传说”“宁波走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节庆文化带动作用明显。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中国(奉化)雪窦山弥勒文化节”,雪窦山“中国佛教五大名山”被央视、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宣传推介,文化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水蜜桃文化节、开渔节、草莓文化节、茶文化节等节庆文化活动,带动名产文化的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

    三、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总量小。由于文化产业主要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的部分行业进行分类,奉化规上文创产业增加值增幅虽位居宁波各区县(市)前列,但总量整体较小。同时,缺少龙头文化企业的带动效应。从总体上看,奉化有文创企业(宁波标准)2000多家,但规(限)上企业只有110余家,存在单位规模小、产业带动力不强的局面。

    (二)缺乏文化产业的集聚。目前,虽然奉化天艺文化产业园区、两岸城曦文创生态园已被宁波命名为宁波市级培育园区,但实际的社会效应、经济效益并不突出,天艺文化产业园区内企业以教育培训为主,奉化尚未形成像鄞州广告产业园、江北外滩时尚街区、象山影视城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园区。

    (三)文化旅游产品缺乏。虽然拥有雪窦山、蒋氏故居等优质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但缺少文化旅游产品的整合开发,类型以观光旅游为主,旅游服务与配套建设进程缓慢,游客在当地停留过夜的比例相对游客总体数量而言较少,奉化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潜力未得到最大发挥。同时,对佛教文化、民国文化、生态文化、地域文化等资源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利用。

    (四)文化产业人才贫乏。文化产业融合了文化、经济、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媒体应用,新的文化业态不断涌现,文化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能够适应市场、懂经济、会管理的“经营性”人才和文化创意设计领军人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奉化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编制《奉化区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奉化“中国佛教名山旅游胜地、宁波南部中心城区、宁波健康美丽宜居的城市转型示范区”的总体发展定位,制定《奉化区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确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产业定位、重点领域、空间布局和重要举措。统筹规划全区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努力推进文化产业差异化发展,引导各镇(街道)和重点区域从当地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实行文化产业错位发展。

    (二)明确重点发展行业。推进文化休闲旅游业、现代工艺美术业等潜力产业的加速发展,推动文化用品制造业、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加快现代传媒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文化会展业等三大新兴产业的孵化培育。

    1.加快文化休闲旅游业发展。一是打造都市休闲文化游产品,依托城市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文体设施建设,以及老城区的历史文化休闲功能区的保护与开发,积极推出中高端都市旅游休闲产品,打造融旅游、休闲、民俗、美食、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旅游特色区域。二是打造禅修禅意体验游产品,以雪窦山第五大佛教名山和浙江佛学院建设为载体,推出禅文化课堂、感悟禅修之道、体验禅意生活,以《布袋和尚传说》为题材,打造如《禅宗圣域-六祖慧能》大型实景演出等多种文化旅游产品。三是打造民国文化体验游产品。依托蒋氏故居、溪口的民国风情街区,打造具有奉化特色的民国体验游产品。四是打造高端海洋休闲游产品,依托沿海三镇、经济开发区和宁波湾资源,积极开发邮轮游艇、海上运动等休闲体验活动,推广海洋美食文化,打造国内知名的高端海洋休闲度假基地。

    2.推进工艺美术业发展。以非遗产业化为核心,结合创意设计,挖掘奉化文化元素,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创作、体验等融合发展,引入资本运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进程。发展雕塑、竹制品、金属、抽纱刺绣等工艺美术品,开发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和现代技术创新的工艺品和生活消费品,促进产品市场化和产业化。

    3.推进文化企业的转型升级。引进和培育一批在文化用品制造业、现代传媒业、文化信息传输业、文化创意设计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文化企业,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将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生活中和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文化产业园区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要素的流动,形成区域文化集散地。园区以龙头企业或品牌产品为依托,以利益为纽带,把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链接为一体,形成从创意源头到终端消费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

    (四)加快文化产业项目的储备生成。随着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德朗能锂电池等优质项目的不断签约落地,土地资源将越来越紧缺,今后,轻资产项目的招引将会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而轻资产是文化产业的特点,在城市文化中心、民国风情街、“时光宁波”文旅小镇、华侨城文旅项目等在建重点项目中加强文化产业的业态布局,引进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努力生成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

    (五)加强文化消费培育。以宁波成功创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培养激发群众的文化消费兴趣和欲望。一是组织开展大型文化节庆系列活动,引进举办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和文化商业演出,以活动带消费。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推进“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各种形式文艺作品的创作和表演,推进全民艺术知识、技能、活动等方面的普及。

    (六)制定出台文化产业政策。目前,我区的文化产业正处在培育和发展阶段,仍然需要财政扶持。我区已出台了《奉化区文化产业园区认定及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园区运营企业和入驻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助。为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协同效应,需要制定相对精准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和投融资政策,针对项目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和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项目补助与基金投资相结合等多元方式予以扶持。

    作者系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