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美珍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表扬是激励和鼓舞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凭借着表扬收到了许多良性的教育效果。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引下,很多教师“泛用”表扬,使表扬“贬值”。原本表扬应是学生学习进步、人格发展强大的助推器,现在却没有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一时或许有效,但缺乏“长效性”,久而久之学生甚至将表扬的语言当成普通的语言,产生“免疫功能”。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令人困惑的表扬现状。 1.次数频繁 赞美的语言确实是人类最美的语言,表扬能使人瞬间充满了力量。但凡事“过犹则不及”,审视我们的德育教育,学生对表扬正处于“兴趣减弱,不懂珍惜”的状态。笔者曾听过一节语文课,不听教学内容,单单听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扬次数,表扬时间总和,被表扬学生的人数进行统计,结果很是吃惊。课堂上教师表扬学生次数有38次,共用时5分钟左右,50人次中被表扬的学生约30个。频繁而大面积的表扬,让真正优秀的同学失去了优势,减弱发展动力;让普通同学因表扬而盲目自我肯定,也减弱了发展动力。所以,不加思考随性的表扬,无益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 2.形式单一 说到“表扬”,我们想到最多的就是语言,事实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习惯于用“口头表扬”。在口头表扬说出的那一刻,被表扬的同学内心定会飘过一丝喜悦,但这只是一时的,因为口头语言最大的弱点就是不便于“牢记”。所以也有可能出现,学生为了得到这一时的表扬,在老师面前一套,背后一套的现象。因此,简单的“即时性”口头表扬,并不是最好的激励方式。 3.语言笼统 这里的笼统主要分两方面,一方面是针对于事件,很多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表扬时不分事件的性质,笼统点“赞”。比如一个同学把橡皮借同桌擦一下,教师说:“你真乐于助人。”另一个同学,在下雨天时与妈妈一起两次返回学校,送三个没有伞的同学回家。教师也说:“你真乐于助人。”试着分析一下这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举手之劳,基本上的人都会做,“不借”的学生品德行为是有待教育的,所以可以简单表扬,甚至可以不用表扬。而第二件事的学生则是道德品质比较高尚的,这件事情大部分人不会做,不做也不会引起诟病。所以,这是“小助”与“大助”的问题,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只是统一表扬肯定是不妥的。 另一方面是针对于个人,在教学上我们始终强调“因材施教”,那么表扬也得“因人而异”。一个优等生和一个中等生在一次检测中均获得了优秀,班主任在分发试卷时大声地报了获得优秀同学的名字,进行表扬。这是笼统的表扬,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表扬,对于那名中等生来说,这样的表扬是“欠火候”的。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频繁、单一、笼统的表扬,不能激发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也就不能成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行为能力的助推器。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如何让表扬发挥其真正的魅力,是亟待思考的问题。笔者经过两年的德育工作实践,有了如下的策略。 1.缩减次数,让表扬“升值” 物以稀为贵。面对频繁表扬的种种弊端,我大大减少了在班级中随性表扬的次数。以前,学生在学校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几乎80%的同学都会得到一次表扬。现在我跟任课老师商量好,在课堂上尽量减少表扬,既浪费课堂时间,也不能真正提升孩子们的听课纪律。我跟孩子们一起制定“听课表扬机制”,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仅仅做到上课坐端正,不讲空话等课堂常规,不能列入表扬对象。课堂上要做到: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敢于质疑。从做到这些的同学中,再挑选1-2名最优秀者进行表扬。这是第一阶段,一节课表扬1-2名;第二阶段,我向任课老师搜集一天中各种课程都做到这些的学生名单,谁做到的次数多,获得表扬1-2名,以此类推。 这样一尝试,学生会觉得只有真正经过努力才能有所收获,不再是随手拿来的“苹果”,而是需要跳起来摘,而且越跳越高。随着表扬难度的增加,孩子们内心的期待也越来越强烈。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心需求越迫切,在得到结果时内心就越愉悦。经过这样的缩减,原本在孩子们内心“贬值”的表扬一下就“升值”了。 2.丰富形式,使表扬“对口” 针对表扬形式单一、笼统的现象,我在班级里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表扬形式,根据表扬事件的性质,表扬对象的需求采取不同的表扬手段。下面我罗列几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真正激励学生自我发展的表扬形式。首先,我将表扬分为低、中、高三个级别,分别命名为一级表扬、二级表扬、三级表扬。 一级表扬的形式有:1.纯粹鼓掌式表扬,比如针对上面提到的一天内各个课都表现良好者,经老师语言描述式表扬后,学生齐刷刷鼓掌;2.同伴描述式表扬,这类事件一般比较有学习意义,比如老师布置今天每个同学带一样劳动工具来学校,而某位同学带了两样或三样,考虑到别的同学可能没带。此时教师将事件平淡陈述后,要求同伴进行表扬,不仅对该同学的行为进行了肯定,同时也让其他学生明白这是关心班集体的行为,今后也应该这样做。 二级表扬的形式有:1.“红榜”张贴式表扬,在教室的黑板上专门设有一个“荣誉栏”,奖励品德行为优良、学习成绩优异到达二级表扬级别的同学。2.“小纸条”表扬信(或校讯通),此项专门针对希望得到家长肯定的学生,在表扬之前,我先会了解学生的需求。如果这个同学在家里很少得到父母的肯定,父母经常拿他与某某同学比较,而他总是被数落的那个。我就会写一封表扬信,详细阐述孩子在学校的优异表现,改变父母对孩子的看法,并要求父母给予回复。 三级表扬的形式有:1.登门送“表扬信”,为了达到家校合力的教学管理模式,我非常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在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达到“三级表扬水平”时,如在区级比赛中获奖的学生;一学期尽心尽力的语数英课代表等等。这样一个小小的“表扬行动”,不仅表扬了孩子,也能改变父母的教学方式,达到家校沟通的良好局面。2.“独特”表扬方式,基本上的表扬形式学生都知道,为了激发学生对表扬的渴望,在孩子们达到“三级”表扬层次时,我会费尽心思给孩子一次意外的惊喜。 3.创新手段,对表扬“期待” 创新教学手段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在对学生的表扬中,为了不断提升孩子们对表扬的期待,必须不断提升表扬的“魅力”。所以,新颖的表扬形式是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不断探索的。 记得有一次我连续公出三天,代班的老师因为不是语文老师,只负责代课,让学生自修完成作业,不上课,也不批改作业。结果,我们班的语文课代表、学习委员和班长利用下课时间、午休时间,帮忙批改了同学们的作业,不确定的题目还向平行班的语文老师请教,批改的作业质量很高。孩子们的这一行为,体现了他们的责任心和对老师的关心。所以,我想了一个新奇的表扬方式,在第二天语文课要用的课件中,我在第一页放了一首感谢三个小朋友的小诗,在上课问好后,我宣布今天学习的内容,然后打开课件,孩子们以为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读了起来。一读才发现……这时,三个孩子笑得像花儿一样。我想她们今后肯定还会为班集体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其他同学也会为得到“创新”表扬而不断努力。作者系龙津实验学校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