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06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级文化礼堂的溪口实践与思考

    滕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村级文化礼堂建设应势而生。结合自身工作岗位实际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溪口推进建设村级文化礼堂的实践与思考”这一课题,本人对溪口镇25家已建及今年计划创建的12家文化礼堂所在村进行了认真调研。通过采用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及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全面地了解农村文化场所的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推进建设村级文化礼堂的背景

    2013年,浙江省启动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去年9月21日,全省第1万家农村文化礼堂正式启用。从1家到1万家,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富有时代特征的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路径。201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把“万家礼堂引领工程”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制定了《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施纲要(2018-2022)》。今年初,文化礼堂建设写入2019年中央1号文件。截至今年7月底,浙江当年建成文化礼堂1767家,已完成年度任务58.9%,全省累计建成文化礼堂1.28万余家。溪口从2013年桕坑村的第一家文化礼堂开始,到2019年底,预计建成文化礼堂37家,其中12家为2019年建成。届时,溪口镇的文化礼堂覆盖率将达67.3%,并计划在2020年实现文化礼堂全覆盖(拆迁村除外),提前两年完成省里的目标。

    二、推进建设村级文化礼堂的意义

    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村“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也是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保障。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初衷就是要打造满足农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综合体”,修建服务基层和群众的“工作站”。

    (一)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是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文化礼堂建设定位为“精神家园”,改变了以往文化建设重硬件的倾向,把精力集中到思想建设、内容建设上来,使文化建设不仅有形,更能入心。各地农村文化礼堂,不仅有“两堂五廊”的标配,还根据自身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拓展了好家风、好邻居评比,以及“我们的节日”等常态化活动,让农民群众共建、共管、共用、共享。

    (二)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是提升农村群众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因村制宜地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发挥其传播现代文明、展示村庄形象、传承先贤精神、普及实用知识、举办文化活动等功能,逐步形成以建筑为基础、以内容为核心、以活动为支撑的精神家园建设模式。从我镇来看,目前文化礼堂已经成为文明实践、送戏下乡、送医下乡等活动的重要阵地和载体。虽然各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文化需求各不相同,但广大农民群众追求美好精神家园的愿望是一致的。

    (三)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符合中央、省、市、区的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扎实推进“万家文化礼堂引领”工程,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保障。从2018年起,全省每年建设3000家农村文化礼堂,到2022年,实现人口在500人以上的村全覆盖(宁波提出提前两年完成省里任务,即在2020年完成全覆盖)。同时确保每个农村文化礼堂都有专门人员管理,落实管理人员待遇保障。

    三、溪口镇村级文化礼堂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镇文化礼堂建设情况

    溪口镇区域面积381.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77万人,常住人口8.7万人,有55个行政村,6个社区。现有文化礼堂25个,其中五星级1个(岩头村)、四星级2个(五林村和三十六湾村)。根据计划,2019年要建设村级文化礼堂12家,分别是东岙村、东山村、亭下湖村、界岭村、新建村、康岭村、明溪村、栖霞坑村、下跸驻村、石敏村、上山村、兰峰村。

    (二)镇村级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存在的问题

    1、贫困山区的建设经费欠缺。对村级经济较好的村,文化礼堂建设推广没有太大问题,而对经济薄弱村及地处贫困山区的村来说,场地基础设施条件差,经费来源不多,单靠奉化区级层面文化礼堂的每年补助资金(5万左右一家)还是不够的。如兰峰村,是奉化海拔最高的村,新文化场地改造建设也需要大量资金。

    2.各类人才缺乏。一是专职管理人员缺乏。目前,村级文化礼堂的管理人员以兼职为主,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较少的补贴使其管理积极性不高。从2019年开始奉化区给予文化礼堂管理员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的补贴,同时要求全体管理员使用“甬礼堂平台”对文化礼堂进行日常管理。该平台目前还没有APP,只能通过登录网页来操作,对于整体年龄偏大的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员来说操作难度大。二是骨干文艺人才缺乏。从调研来看,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和自办文化节目的积极性很高,如东姜坑村、兰峰村等,有的村会自发组织文艺队,自发集资购置服装、道具、器乐,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但普遍存在缺乏专业文艺人才指导和缺乏年轻人参与的问题。三是文化志愿者缺乏。只有在暑期,个别村会有大学生实习,其他都没有志愿者辅导。

    3.功能单一,使用率不高。目前,我镇农村文化礼堂的主要作用,一是红白喜事用于办酒席,二是重要节日期间用于文艺演出,三是偶尔用于召开村民大会。除此之外,就很少使用了。从走访过程中发现,很多文化礼堂没有充分整合老年协会、村文化活动室、“春泥计划”活动室等功能,没有最大限度地吸引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有的即使有这些设施,但很多文化礼堂平时基本上关着门,没有管理的长效机制,文化礼堂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作用未能完全发挥。

    4.自身活动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以斑竹片、董村片区为例,常住居民多以六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且地处山区交通较为不便。从调研来看,山区农民群众对戏曲表演、露天电影、老年旗袍秀、送医下乡等各类活动的需求较大,且带有较强的偏向性。但村里往往没有开展各类活动的条件,需要镇、区级来统筹协调。

    四、溪口镇推进建设村级农村文化礼堂的主要做法与对策

    1、强化活力引导。充分发挥乡贤作用,引导各村拓宽筹资渠道。采用“礼堂顾问”、名人效应,使文化礼堂成为乡贤成就展示、乡情落地、亲情寄托的良好平台与情结载体。如联胜村乡贤仇建平在出资1000万元为武岭中学建造科技楼、设立每年不低于30万元的奖学金外,又出资300余万为自己村里建造服务中心;如为亭下湖村乡贤、市人大代表单谟君就把村文化礼堂发展成自身企业文化的外延品牌,为村里建设出谋划策并出资,为文化礼堂建设注入发展源泉及活力。

    2.强化系统培训。针对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员居住偏远、年龄偏大、智能手机使用不熟练的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目前通过微信上传教学视频的方式进行培训,不适合这些年龄偏大的农村管理员。下步将邀请“甬礼堂管理”平台的技术开发人员到溪口来举行实地培训,细化培训内容,增强培训感受,帮助管理员们切实掌握平台的操作和使用。

    3.强化功能挖掘。将文化礼堂建设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相结合,与村老年活动室、村文体活动室、“春泥计划”活动室、农家书屋、道德庭等相结合,完善更多功能,积极带动和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依靠多种资源,开展志愿服务、学习宣讲、健身体育等活动。目前,溪口剡溪志愿服务队的便民服务、锋之社“悬壶剡溪,医药济世”的公益医疗服务、溪口镇资源配置和综合服务中心阳光大厅志愿者“流动服务小超市”、新建村护花队等都打出了自己的特色品牌,受到群众广泛好评。突出特色,深入挖掘文化礼堂的个性特色,实现“一村一品”“一堂一品”。岩头村利用古村独特资源,礼堂成为游客热门打卡之地。如壶潭村打算发挥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元素,在明年文化礼堂的建设中相结合,发挥独具特色的红色革命教育载体作用,做大“红色殿堂”品牌。

    4.强化需求服务。针对基层群众在文化、体育、社科、医疗、宣讲等方面的需求,统筹结合区、镇文化活动的安排,实现文化礼堂天天都开门,周周有活动的目标。目前溪口镇已采取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形式,委托剡溪志愿服务队,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从小家电维修、健康体检、免费理发到老年旗袍秀表演,从篮球比赛、排舞比赛到各种棋类比赛,丰富文化礼堂的活动,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孵化、培育村文化礼堂管理队伍、文艺队伍、文化志愿者队伍,确保文化礼堂长效持续运行。

    5.创新载体模式。广大乡贤在事业有成之后,无私奉献、回馈家乡,或捐资公益,或投资兴业,或牵线搭桥,或献计献策,不遗余力地推动家乡发展。充分利用、发挥乡贤作用,采用“礼堂顾问”、名人效应,使文化礼堂成为乡贤成就展示、乡情落地、亲情寄托的良好平台与情结载体。亭下湖村乡贤、市人大代表单谟君就把村文化礼堂发展成自身企业文化的外延品牌,常回去看看,成了家乡文化礼堂建设的发展源泉及活力。

    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是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幸福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乡村的今天,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经过上述努力,统筹各方资源,建立管理的长效机制,使村级文化礼堂的建设真正起到“精神家园的综合体”作用,让广大农民群众共建、共管、共用、共享,为溪口“名山名镇”建设、打造中国健康美丽名城添砖加瓦!

    作者系溪口镇党委委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