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为乡村振兴“铸魂”

——关于裘村镇乡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何旭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笔者结合本职工作,对裘村镇近年来的乡村文化建设作了系统梳理,认真总结;同时,先后深入吴江、黄贤、马头等18个村,听取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妇联主席和文化骨干、村民代表的意见建议,看到了成绩,找到了不足,也明确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重基层 重基础 重实效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乡村振兴

    加强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的乡土文化建设,不仅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

    文化建设,包括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不易出“政绩”的基础工程,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工程,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搞成“花架子”。笔者以为,近年来,裘村镇的乡村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结出丰硕成果,靠的就是发扬求真务实精神,重基层、重基础、重实效。

    (一)重基层,树典型,建队伍,提高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村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让干部群众在实践中感知、领悟,投身乡村文化建设,自觉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注重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乡贤议事厅等平台作用,开展乡风评议,引导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少数”——党员干部、先进典型以身示范。镇党委、政府连续两年举办“美丽裘村、党员先行”表彰大会,一大批示范党员、优秀保洁员、美丽庭院、最美村庄、文明家庭、垃圾分类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成为学习榜样,他们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精神境界、文明风尚得以发扬光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组建业余文化队伍是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乡村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镇文化中心和农村两委会和妇联等群众组织的努力,目前,裘村镇已经有排舞队3支,健身舞队2支,拉丁舞队1支,腰鼓队1支,门球队1支,民乐合奏队1支,篮球队13支,越剧队2支,老年合唱团1个,农民文学社团1个,舞龙社团1个,成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生力军,值得一提的是,黄贤村在村文化中心举办“我们的村晚”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已有11年,受到村民的欢迎。

    (二)重基础,加大投入,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硬件保障。近年来,裘村本着量力而行、资源共享的原则,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文化设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坚持不搞攀比、不搞重复建设,同时,做到向文化资源薄弱村适当倾斜。根据计划,通过整合、改建、新建等途径,到2020年,全镇特色鲜明的农村文化礼堂将实现全覆盖,成为乡村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目前,裘村镇一些有条件村还设立了村史馆、民俗体验馆、农耕文化特色馆。各村文化礼堂从各自实际出发,分别设立励志廊、村史廊、荣誉廊等,开展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孝德文化、戏曲文化等活动,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裘村镇在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史研究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达到了预期目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文化熏陶一方人。裘村镇山海相连,陆岛相望,风光秀美,历史厚重,人文荟萃,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该镇专门组织力量深入挖掘、整理,全面反映裘村乡土文化的《山海裘村》,今年1月印刷出版。

    (三)重实效,乡村文化建设推动裘村全域旅游持续发展。近年来,裘村镇乡村文化建设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为全域旅游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18年,全镇累计接待游客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00余万元。甲岙村被评为省2A级景区村庄,吴江村、应家棚村、杨村村被评为省A级景区村庄,全镇景区化村庄比例接近三分之一。马头村传承发扬水墨文化,对外发布“水墨马头”LOGO,吸引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汉字水墨国际交流高级创作人才培养”到马头设立研创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并承办了“水墨马头,意趣沧桑”当代水墨艺术作品展,展览期间同时举行中国传统手工艺展示活动、儿童画现场教学、巷遇马头民谣音乐派对、大学生行为艺术展,累计吸引游客约2万人次。黄贤村依托“林逋文化”,有效整合隐士哲学与现有旅游资源,文化弄堂里,诗画墙绘、园林小品构成风格别样的特色旅游。新开发象山港浙东沿海渔俗文化旅游,“渔夫与海”“渡·时光”等深受欢迎。

    保护 人才 设施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三个“短板”

    近年来,由于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宣传发动广泛深入,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裘村镇的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还存在的以下三个“短板”。

    (一)乡村文化保护意识淡薄,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大。乡村文化里真挚的道德情感、良好的风俗习惯和朴素的价值观念,不仅催生了乡村文明,也推动了乡村发展。但毋庸讳言,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我们的干部对传统乡村文化了解不够,保护意识淡薄,不懂得传承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加之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或多或少重物质、轻文化,重开发、轻保护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一些传统乡村文化长期处于被忽视、被轻视甚至被破坏的境地,比如在村庄建设中没有很好保护古建筑,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够,一些传统技艺受市场影响濒临失传。

    (二)乡村文化人才缺乏,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一大瓶颈。从事、研究乡村文化的专业人才缺乏是普遍现象,存在明显的“小马接大车”现象。从事文化工作的干部,大多不是音乐、美术、文学等专业学校毕业,传统文化及专业知识薄弱。乡村文化搜集、整理、调研和保护工作繁重辛苦,工作流程复杂,要形成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镇、村文化人才队伍需要体制机制改革相匹配。此外,如何吸引年轻人回归,改变当下乡村年轻人越来越少,年龄结构越来越趋向高度老龄化的现状,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内生动力,仍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必须完成的课题。

    (三)文化设施配置提升还有较大空间。经过这些年努力,农村文化设施配置有了较大提升,基本上每个村都实现了“有”,但怎样从“有”到“好”,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美好生活需要,依然任重道远。比如现有文化阵地被挤占挪用;一些村级农家书屋书籍种类不全、数量不够,更新慢又缺少专门人员指导阅读;一些文化设施与村民的需求不匹配等。

    传承 创新 人才

    补“短板”关键在于抓好三个“注重”

    文化建设是一项“树人工程”“系统工程”“长期工程”,要补上乡村文化建设的三个“短板”,提升乡村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推动力,关键在于抓好三个“注重”:注重传承、注重创新、注重人才。

    (一)注重传承,进一步扩大乡村文化内涵。乡村文化建设注重传承,应该从四个方面着力。第一,发挥民俗文化作用。利用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正能量,把传统道德约束与村民自律、村组织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使优秀民俗成为乡村公共活动的平台资源,在文化上有传承,在发展中有凝聚和认同,促进和谐稳定。第二,在自觉传承民风民俗的基础上发展产业,使农民在家门口致富,使乡村成为宜业宜居的新家园。第三,开发乡土历史文化教材,开设乡村文化以及传统技艺课程,建立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让中小学生增强乡村文化认同感。第四,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建设农村非遗传习基地(传习所)、展示馆,搭建保护传承展示交流平台,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要大力培养乡村特色非遗品牌,组织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培育有影响力的地方乡村文化品牌,把乡村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之中,使乡村文化以活态化的方式得到更好传承和保护。

    (二)注重创新,进一步发挥农村文化礼堂的平台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现有农村文化礼堂的作用,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地方实践,努力把移风易俗、诚信建设,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带头培育和树立良好的家风,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带头移风易俗,反对铺张浪费,争当家庭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发挥旗帜引领作用,从而促进乡风更文明。此外,德高望重的退休还乡官员、耕读故土的贤人志士、优秀基层干部、家乡的道德模范和热爱家乡、反哺桑梓的企业家等都属于“新乡贤”范畴,要积极引导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畅通乡贤与乡村信息的互联互通,激发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内驱力。

    注重创新,还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全社会对乡村文化重视程度和传承保护意识,培养公众对乡村文化认同,增强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更好地发挥乡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收集有历史意义和传承价值的物器,传承乡村文脉。有条件的村可设立村志馆、农耕文化馆,编写村志,通过生活实物,记录下历代村民生活的轨迹,用地方文物来反映厚重的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地标。

    (三)注重人才,进一步充实弘扬乡村文化的力量。要加强镇综合文化站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编制并专岗专职,选好配优文化站站长,充分发挥文化站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指导作用。加强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推进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文化岗位试点,组建“留得住、用得上、能干事”的本土文化人才队伍。加强乡村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通过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扶持开展传习活动等,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发挥乡村文化热心人、文化骨干的作用,加强群众文化团队和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要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培训,采取切实措施,吸引乡村年轻人回归,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乡村文化是特定区域人民群众思想与智慧的集中体现,是推动乡村建设的基础。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能够为和谐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动力、新活力。裘村镇近年来的实践又一次证明,只有把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作为“灵魂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

    作者系裘村镇党委委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