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曦 寓居杭城多年,得到同乡老友王利华作品在浙江美术馆展出的消息,我一家第一时间就赶过去了。只为车号被限,寻车位停泊又转了许多圈,当我巴巴急急赶到开幕式现场,已经中午十二点了。 当时正在陪同参加开幕式嘉宾用餐的王利华,接到我的电话,不到十分钟就风风火火地赶过来作陪。我心里颇有歉意,因为嘉宾中有许多泰斗级的画家和省厅级的领导们。这就是王利华——一位乡情友情浓于一切的画家。 走进充满艺术气息的浙江美术馆三楼,二个呈E字形的大型展厅呈现在眼前,仿佛回到了浙江东部象山港畔山水之间,被一股浓郁的乡土芳香紧紧围绕。这种久违的感觉,是任何美梦都替代不了的。 一座座云山雾海,一道道飞瀑清流,一幢幢古建民宅,一捧捧民俗乡情……如春风扑面,似甘饴润喉,游移欣赏间,不觉浮想连翩,感从中来。 这幅秀美的临溪山乡图中那组漂亮的小镇会是举世闻名的溪口吗?没有车水马龙,不见商铺琳琅,清纯得几乎是世外桃源! 不错,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溪口三里长街。中段那幢木结构小楼最让人魂牵梦绕!那时,奉化县展览馆巡回展出每到溪口,展览馆内初出茅庐的王利华、姜宝林、韩培生、郑福海等美工人员,以及从全县各单位精心挑选出来的讲解员们便在这小楼内安营扎寨。当年的小楼如今已成了寻常百姓随意观光的旅游景点,门外游人如织,百业兴隆。 也许几十年之后,溪口古镇会有更俏的模样,只是久违故乡的游子,恐怕会有许多失落吧?无妨,有这幅《剡溪源源秀溪口》长卷,无论何处都能得以印证。因为时空虽然会模糊,但画里的玉泰盐铺以及临溪长街的民国风情却将会像《清明上河图》一样成为永恒。 我在一组三隐潭画框下凝视良久,不仅仅是因为画面的雄浑和天香国色,还因为那一叠叠飞瀑,一缕缕云岚,一重重山峦中凝聚了无数乡思和逸趣。 在奉化工作生活长达五十余年,我最喜欢休闲并向师友同好们炫耀的地方就是雪窦山的飞瀑。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拜倒在飞流翠峦之下!现代文坛健将周瘦鹃曾撰文透露,因贪拍三隐潭雨霁照片而忘情,一脚滑倒水里,人虽没事,但却把相机内及身上携带的胶卷全涤成了白卷。雪窦山飞瀑之奇秀险峻,令人得意忘形到何种地步,由此可见一斑。王利华用他的娴熟技巧和缜密心思把它们描绘得越发的生动逼真,恰到好处! 退休后,我曾领着一小队老驴友打从亭下湖边入口步行到三隐潭,又从第三隐潭一直步行到徐凫岩,中间有好几段羊肠小道被雨水山洪冲断,已经为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老人家们像小孩似地匍匐着、拉帮着履险前行,凭着奉化人对家乡胜景的依恋和执着,硬是登上了飞珠溅雪的徐凫岩瀑布之巅。这队老小孩中,就有利华的爱人沈老师。 凝视着这些诗情画意呼之欲出的画面,真分不清人在画中还是画在心中! 我曾经搜断枯肠想用最贴切的词汇形容家乡风物有多美多香,早在四十年前写过的一篇散文《马兰草》至今还觉得口角留韵,可是看到王利华画中的土特产是那样的鲜活靓丽,美轮美奂,顿时觉得自己写过那些语言是那样的平庸无奇。我不懂画,只知道国画与油画的主体差别主要是写意与写实,没想到写意与写实巧妙运用之后,会产生如此神奇的效应!我想,王利华之所以能在绘画艺术上有突破性的造诣,与他对家乡风情有特殊的情感、对故土风物有特殊的情结分不开吧?正是这份挥之不去的情感情结,促使他退居二线后挥毫泼墨,夙兴夜寐,心无旁骛,精心打铸宁波奉化风物画卷,为子孙后代描绘出一批又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1世纪前后的遗存状态。 在此处展出的诸多佳画中,最具历史价值的非33处宁波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景图莫属。这些形态各异、风格独具的古建和遗址遗迹,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坐标,是阿拉宁波先人辛勤创建的知识宝典,是国人乃至世人的宝贵财富!但是物质毕竟无法永恒,历史痕迹终究要被时光湮没,虽然有方志记录摄影录像等现代技术可以抢救保存传承,但不可能保留其固有的状貌和内存的灵魂,而王利华运用他特有的翰墨功夫做到了貌真神酷,足以流芳千古! 看着品着墙上美不胜收的画面,忽然想到一个很有趣但很荒谬的话题——轮回,此时此刻,我真希望有轮回一说,几个世纪以后,如果我重返地球,看到这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丝丝入扣的画面,我一定会如梦方醒:阿拉是宁波人! 夕阳偏西,展厅里还是人潮涌动,镁光闪烁,要不是怕周末路堵,让家人受累,还真舍不得离开这静穆的艺术大餐。 西湖入秋,光景无限,夕阳下的秋光愈显得壮美,就像王利华的翰墨乡情,浓浓的,醇醇的弥漫在江浙大地,滋润着心灵港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