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A6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2月0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岩坑村看戏

    陈亚青

    一个多月前我与朋友约定,1月12日去岩坑村吃乡土菜、看戏文,于是之前报名参加的文学社活动也只好歉意地推辞掉。倒不是贪念桌上的雷笋、扁担根等乡村土菜,去岩头看戏纯粹是源于我内心里的一个多年遗憾使然。

    说起来惭愧,小时候少耐心,我对人们奔走相告的戏文毫无感觉。京剧越剧,小生小旦,老生老旦,依次露面,善恶分明,毫无悬念,而且唱腔“咿咿呀呀”,拖着长声,一句台词足能吟上几分钟,高靴行头,扭姿摆首,台下的看客你挤我拥,如果没有身高和力气的优势,很难在合适的位置立足。而对小孩子来说,看戏纯属凑热闹瞎忙,在人群中钻来过去,目的无非是能解嘴馋,至于台上唱的是啥无所谓,所以小时候我排斥戏文,每次都是远远地看一眼,宁愿嗑瓜子消遣。

    直到后来,我读了鲁迅先生的《社戏》,孩子们对看戏的渴望欢喜,个中乐趣似乎胜过搬砖翻土掘蚯蚓、钓鱼虾、尝河鲜。而戏后偷烤蚕豆,那蚕豆的香气在半夜饥肠辘辘的孩子们面前堪比鱼肉,和看社戏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看到这里,已然使我颇为后悔,看来凡事都有欢喜的由头,还是得用心地品味。后来我听了一曲《梨花颂》,曲调高亢,歌词真诚,唱起来荡气回肠,使我为之倾倒,对戏曲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无奈自己悟性愚钝,没有艺术欣赏的眼光,造成戏曲文化的空白,也算是我童年的一些缺失。现在难得有这样一次看戏的机会,我满口应承。

    朋友是我老公的同学,我们都叫他老王,是溪口岩坑人。30年前,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凭借自身的勤劳、诚信和不懈努力,他的机械厂在奉化办得风生水起,村里人都引以为豪。他也不忘父老乡亲,在10年前为村里修建了一条水泥路。后来,村里以此为起点,修建的水泥路不断向外延伸,如今来往村里的公交车一日几班;3年前,村里还开辟了百亩山地,让车厘子在岩坑安家落户;村里万象更新,花木、果园多元经营,村民们日子过得滋润,文化生活开始丰富起来。

    我早早地来到了戏台前,借老王的嘉宾名坐在嘉宾席上,旁边坐着的是双祥剧团的团长,也是位资深演员。她说剧团的演员都来自越剧之乡嵊州,原先都是小百花剧团里的,空翻特技、演唱功底都不一般,而台上演小生的更是位国家级演员。

    戏台旁有7位奏乐人,开箱取乐器调弦。因为离得近,我悄悄来到了拉二胡的师傅身后细听,那弦音犹如在讲述春天的故事,真好听!我好奇他们伴奏是如何达到步调一致的?一个敲锣的师傅说他们有指挥,可我无论如何看不出来,因为场上根本没有像电视上那样立在高处,优雅舞手的指挥。

    闹头场,戏在即。只见台上幕布紧闭,台旁锣鼓喧天,笛子、二胡、琵琶,各色乐器一齐奏响。本场演唱的曲目是《天道正义》,讲述的是秦香莲领着一双儿女,从荆州不远千里来到汴梁寻找杳无音讯的夫君,不料丈夫沉迷酒色,成了当朝的驸马爷。秦香莲千辛万苦,想方设法状告忘恩负义的陈世美,后来,在韩琪、包拯、王延龄的帮助下,陈世美终于伏法。

    其实,这剧情妇孺皆知,但戏文要的就是这种老调重弹。村里的老人们听唱腔,看手势,根本不介意剧情是否单调重复。

    散场已是午夜,此时天上月亮正圆,人间真情永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