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平 这段时间宅在家里,有时会翻翻相册,看看照片,回忆一下过去旅游时的情景。近几天翻到十余年前去川西阿坝、甘孜州重走红军长征路的照片,不禁回忆起这段红色之旅的经历,深有感触。 四川是红军长征中路程和时间最长、经过地域最广的省份。我们一行10人沿着当年工农红军走过的两条线路,展开这次红色之旅。 第一站是泸定桥。我们从成都出发,走川藏公路318国道。这条公路始建于1950年初,10多万解放军和当地民工用铁锤、钢钎和铁镐劈开悬崖,战胜重重困难,用4年多时间修成了这条通藏之路。一路上,我们看到公路两旁峰峦叠翠、林海茫茫、峡谷幽深。途中经过二郎山,海拔3213米,山高路险。经过4个多小时的行车,我们到达了泸定桥,在江水汹涌湍急的大渡河上,架着这座长103米、宽3米的铁索桥。两侧有两条铁索连接着两岸的桥头堡,桥面铺着木板,走上去左右摇晃。红军就是从这里杀出重围,走出一条血路,冲破一道道封锁线,到达陕北。泸定桥两岸古堡为木结构古建筑,清康熙题写的“泸定桥”御碑立于桥头。到泸定桥的那天正好是建军节,我们在这里参观了革命文物展览馆和由邓小平题字、聂荣臻撰文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党史军史教育课。 第二天,我们前往大渡河附近的磨西古镇。磨西建在一个缓坡地带上,海拔1600米。街道长不过500米,但落差有几十米,居民的房子逐户升高,很有特色。古镇上老街新街同存,彝汉两族共居,两种文化、两种民俗民风,使这个小镇风情更独特。镇上的本地人多穿藏人服饰,脸颊上那“高原红”告诉我们已到了川藏高原。镇上最重要也最显眼的是一座法式风格的天主教堂,这是1918年由一个法国传教士修建的,教堂钟楼敲出的钟声已回响了一个多世纪。听导游介绍,1935年5月29日晚,已连续三天行军的毛泽东夜宿这座教堂内。晚10点多,毛泽东在神甫楼召集同行的朱德、周恩来等人,研究红军行车路线,在长征史上称为磨西会议。我们参观了磨西会议的会议室,古朴的桌椅,墙上挂着中国工农红军的大红军旗,还有与会者照片。在教堂后面,有一个红军长征纪念馆,让后人追寻革命历史,体会“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感受。 我们走的第二条红色路线是从丹巴到小金。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有大渡河畔第一城之称,以“古碉、藏寨、美人谷”特色闻名。我们乘坐的中巴车在山谷中盘旋,这里峰峦叠嶂、峡谷幽深,山顶与河谷海拔相对高差3000多米,气温相差可达20℃,有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沿途不少建在河谷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嘉绒藏族民居。另外有特色的就是四角形、六角形的古碉堡了。古碉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这些古碉堡仍巍然屹立,有的虽倾斜而不倒。在一座有代表性的古碉堡前,我们停车参观了一下。古碉堡由石块夹泥砌成,棱角分明、墙面光滑,下宽上窄,随高度增高而内收。这是一座当地土司守备用的“官寨碉”,高30余米,内有10层,可容纳100多人。导游介绍说,当年红军部队曾在碉堡内居住过,沿途还有“军事碉”“风水碉”等,这些古碉、藏寨构成了红军长征路上一条独特风景线。 接着我们乘车进入小金。这个县旧名懋功,东邻汶川、北接马尔康、南连雅安的宝兴县,是红军长征路上活动较多的地区。红军在小金县留下了不少印迹,为缅怀这段革命历史,在当年会师的达维桥边建有纪念碑,上端为四棱立柱状,基座四面刻有红军翻越夹金山和胜利会师的浮雕。我站在达维桥头,仰望不远处重岩叠嶂、危峰兀立的夹金山,虽时值盛夏,山顶上仍有白皑皑的积雪,眼前浮现出穿着单薄的红军战士迎着飞舞雪片、凛冽寒风,艰难攀登山峰的场景。在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住过的法式天主教堂边,我伫立许久,耳边仿佛响起“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诗篇朗诵声。站在塑像、丰碑前,看到的是铭刻着红军将士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的光辉业绩,听到的仿佛是脚步声、马蹄声、吼叫声和隆隆炮声。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冲破敌人围追堵截,北上抗日,是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篇章,值得我们永远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