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小风 上班去。下楼踏上这条长不足10米,宽不过1米的通道,我的牙根就开始不由自主地发痒。那是通向小间的必经之路,好端端的一个小斜坡,不知哪位脑洞奇大的泥水匠将其处理成了风琴褶状,我当然知道它的设计出发点是防滑、限速,但它真的给我们带来安全感了吗?每次穿平底鞋踩上去还是安全的,有时甚至会产生类似足底按摩的快感,但穿细高跟的话就得很小心,万一踩不好,一脚没踏对地方就惨了,我至今已因此崴了三次脚,我们5楼还是7楼一个女的在此跌倒后拄了好几个月的拐杖。 自行车前轮刚辗上去,扶把手的两只手掌就有了过电的感觉,然后传导到手臂、肩膀、脖颈和头颅,最后抵达牙齿、眼球、面部皮肤以及头皮上的每一根发丝,与之同步的还有密集的噪音,仿佛前行的每一步都挟带着电闪雷鸣,鸡皮疙瘩布满全身的同时,真担心自行车会随之散架。记得上次出版社送书过来,搬运的小伙子本来拿了推车,瞥见这条通道,立马弃用,后来20来箱书他直接徒手搬进我家小间。租住斜对面小间的一位老太太,也因此搬走了。老太太喜欢去户外转转。我想象了一下她坐在轮椅上往返此处的感受,不禁怀疑她的气色那么好,是靠在这儿抖出来的——毕竟这种剧烈的抖动能促进循环,但我也担心她一口整整齐齐的假牙也会因之松动乃至不保。不过,有一次我无意中将手机放在自行车篮里,结果刚出大门竟发现微信步数飙升。我灵机一动,那天出门便一直将手机搁在车篮内,最后那天步数达到8万多步,妥妥地称霸朋友圈,史无前例——这个令人头疼的通道总算给我带来了一次欢乐。不过我还是把那次微信步数的真相公布在了朋友圈里,欢迎热衷于刷步数的人来超越。 骑车拐出小区的时候,正好看到一只小鸟一头撞在竖立在角落的凸透镜上——小鸟是把它当成镜子了吧。正想停下来为这只臭美的小鸟拍照,结果它一溜烟儿就飞到对面的树上去了。在枝头它唱起了歌,早晨的阳光正好落在它的尾巴上,有一种透明的金黄,还在一颤一颤地动。 路上的行人不多,一个个都面无表情。行人戴着口罩几乎都规规矩矩走在人行道上,显得谨慎而孤独。我停下自行车进入一家早餐店,进去后发现吃早餐的人不多,我选择了一个人一桌。坐在我前桌的是一对母子,而斜对桌那对的关系则没那么显而易见,看不出那女的是妈妈还是外婆还是奶奶。俩孩子一边吃一边伸长脖子跟对方聊学习、网课、作业,即将开学的准备等等,我很快判断出他们是同班同学。随后也逐渐明了斜桌女是孩子妈妈,那么这个长着招风耳的男孩定是二宝无疑。 早餐比我想象中贵了五元,刷手机结账时我有一瞬间的失神。我响应号召为促进消费而来,但没想到他们却涨价了。出来到路边,看到有一群男的正在咬大饼油条。可能目前除了自己做早餐,最便宜的就是大饼油条了吧。 骑过原先的游泳池位置时前方红灯,便慢了下来。右侧坡地正大兴绿化,今天种植的是“三色堇”,这种花又名“鬼脸花”,凑近看有一种诡异的美,我曾经将它的花瓣摘下来夹在书中,后来不知怎么莫名其妙就凭空消失了。迎面逆行过来两位大妈,一前一后停下电动自行车,在绿化工人的眼皮底下各自拿了两把不同颜色的,放在踏板上骑上车就走了。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就像她们从自家菜地里掐了几片大蒜。边上本来蹲着认真种花的工人大叔目睹了这一切,不由自主站起身来,他下巴上扣着口罩,嘴巴微微张开,表情很像此刻他手中的那把紫色“鬼脸花”。 左手边马路对面的凤山体育公园一片寂静,与昨天迎接援鄂(甬)天使回家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从密密匝匝的绿植间隙望进去,可见寥寥几个人影在移动,热爱运动的人真是永不停步。 绿灯亮了。前头的电动自行车似箭一般窜了出去,我费了好大劲蹬了两下才挣扎着冲过这个陡坡,就在我以为畅行无阻胜利在望的时候,突然一个交警出现在我面前,我被拦了下来,他断喝道:“头盔!”话刚出口,他就意识到自己犯了个错误,本来木板似的脸上绽放出一朵笑容,嘴上说着“对不起,对不起,是自行车啊,不是电瓶车”,抬起手臂朝我敬了个礼。对他无意的冒犯,我毫不恼火,因为我骑的本来就是一辆电动自行车,只不过因冷落过久电瓶报废,我就将它当自行车骑了。接着就是下坡,我轻轻踩了一记,就顺势冲进了单位大门。忍不住回头,那位警官又站回到了马路中间,身边车来车往,他旁若无人。忽然想起一句话:我们都是自己的主角,与别人无关。而他今天这一拦,让我竟然觉得自己身上出现了主角光环。 短短十几分钟的上班路,我注意到的这些人、这些物,点点滴滴,都是这世间活生生的一份子,但他们中没有谁会知道我看见了他们,并在无意中成了主角,尽管这一刻转瞬即逝。所有这一切,不会影响我的心情和生活,就像我们的存在并不会影响这个世界的进程。 世界很大,又很狭窄,世界只有我们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