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丹丹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然而,在许多家庭溺爱模式的教育下,幼儿变得自私自利、不懂礼貌、缺少感恩之心。幼儿阶段是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社会感恩教育应从幼儿抓起。本人认为,家庭与幼儿园可以携手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通过读、说、玩、做,让幼儿了解父母、体谅父母、关爱父母,教幼儿学会分享,学会感恩。 一、培养感恩意识的重要性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必须具备的中华传统美德。然而,很多家长非常溺爱孩子,满足孩子一切需求,只关注孩子能力、知识、特长等方面,缺乏感恩教育。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自私、霸道、冷漠、任性等性格,变成一个小霸王。 有家长反映自己的宝贝每次玩好玩具后总是不收拾,当玩具找不到时,就会大发脾气,摔东西。我了解后得知,每次孩子玩好玩具后,由家长收拾,当孩子找不到玩具发脾气时,家长就会买新的玩具哄其开心。还有诸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啥也不会,只是一味索取,只要自己开心就好。这一切都是孩子的错吗?不!家庭的感恩教育非常关键。孩子从懵懵懂懂变成小霸王并非“一日之功”,当孩子习惯了索取,就忘记了感恩,所以我们要教孩子学会分享、学会感恩。 二、家庭教育培养幼儿感恩意识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要多方面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我班有一位家长,她非常重视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午睡时,她的孩子手臂力量不足,爬上床睡觉比较吃力。每次我帮他,他都会对我说:“谢谢,老师你真好。”有一次我嗓子哑了,他主动倒了一杯茶过来,说老师你休息一下,你辛苦了,等等。 试问,这样一个有感恩意识的孩子,谁会不喜欢?所以,我就去了解这位孩子母亲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母亲说,她并不期望孩子有多么成功,但他必须是一个时刻感恩的人。而她培养孩子感恩的方式是:首先让孩子了解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学会感恩,尊重他人。作为长辈也要以身作则,懂得感恩。其次,指导孩子灵活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让他知道接受帮助或者收到礼物都要说“谢谢”,让感恩行为变成一种习惯。最后,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帮助你做些简单的事情,与孩子形成一种互助关系。 三、幼儿园教育培养幼儿感恩意识支持策略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在幼儿园度过,作为教师培养幼儿感恩之心,义不容辞。我班缺乏感恩心理的孩子大致分为三类:A类“不会分享”型,自己的玩具不愿意给别人玩,别人的玩具一定要给自己玩,从来不说谢谢;B类“据为己有”型,自己喜欢的东西都藏起来,连幼儿园的玩具也不放过,经常把别人的和幼儿园的玩具拿回家;C类“推卸责任”型,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那就是大人的错。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读一读——巧用绘本阅读萌发感恩意识 当面说教,也许孩子并不能接受,《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借助图书、故事等能让幼儿很好地理解与感受父母的爱。《猜猜我有多爱你》是大兔子和小兔子相互表达爱的一本绘本,能让幼儿感受到亲情的美好,同时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行动表达爱。《我要当妈妈》引导幼儿说一说当妈妈需要做哪些事情,让幼儿更加深入了解妈妈的不易,从而试着帮妈妈分担,产生感恩心理。 (二)说一说——巧用生活细节渗透感恩意识 在园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身边小事渗透感恩理念。例如:在天气很热时,你喜欢在外面站着吗?幼儿的回答是“不会”,他们喜欢在家呆着,吹吹空调,吃吃冷饮。可是,你们的父母不管下雨天还是高温天,都要风雨无阻地接送你们,十分辛苦。有的小朋友,当父母因为有事情耽搁了就大发脾气,你们觉得应该吗?通过这次讨论,孩子们深刻了解自己的任性与自私,体会到父母的爱,同时也意识到要关爱父母和他人。 (三)玩一玩——巧用角色游戏体验感恩行动 感恩是社会教育的内容之一,而角色游戏能高效激发幼儿的感恩意识,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感恩教育。例如:娃娃生病了,幼儿担任妈妈的角色照顾娃娃。通过这种角色互换的情感体验,能让幼儿很好地了解妈妈照顾自己的辛苦。还可以让幼儿体验扮演老师、环保工人、爸爸等角色,通过多样化的角色内容,巩固和外化幼儿的感恩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注意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结合节日开展感恩行动。通过这类活动,潜移默化将感恩的种子洒在幼儿心中。 感恩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优良品德。幼儿感恩意识的形成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地予以培养。记住,爱他就要教会他分享,爱他就要让他学会感恩。 作者系奉化区城内幼儿园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