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8月13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生只做一件事

    裘国松

    “一生只做一件事”,这是一条古训,也是许多现代人的人生信条。

    当代著名作家池莉,在她那篇流传很广的励志散文《一生只做一件事》开头便写道:“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做好一件事。”这既是对如何为人的一个设问,又是对“一生只做一件事”观点的铺垫。

    散文中,池莉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奉化籍上海著名园艺家黄岳渊“一生只做一件事”这个信条,生发出深切的人生感悟。

    黄岳渊的祖上住萧王庙黄家 村,到祖父那一代移居溪口镇下跸驻村。下跸驻,地处剡溪上游,为“剡源九曲”之二曲。黄岳渊专事园艺后,就为自己取了“剡曲灌叟”这一别号。

    1909年,黄岳渊辞去清政府的总巡之职,在上海真如松浜桃溪购地10余亩,经营起“黄氏畜植场”;1912年夏,他彻底弃政归田,潜心研究园艺,整日与花花草草混在一起。

    当年,黄岳渊经营的上海真如“黄氏畜植场”,被上海市民叫作“黄家花园”,并称他为“黄园主人”。1929年,他出任上海市花树同业公会会长。抗战之前,黄家花园举办过大小菊展10余次,屡获中外金银奖牌、盾杯。因此,当时上海有“不识黄园菊,枉为上海人”之说。日寇侵占上海后,真如黄园被日伪霸占,黄岳渊无法释怀,便在法租界择地另建了一个新黄园。

    1942年,黄岳渊、黄德邻父子编成了园艺专著《花经》,但受战乱影响,直到1949年初才由上海新纪元出版社印行。1985年,黄岳渊这部园艺著作由上海书店再版。它深受那些爱好花草的知识分子青睐,在当代影响十分深广。女作家池莉便是再版《花经》的读者之一。末了,才女有感而发,写了这篇《一生只做一件事》。

    “年将三十时,黄岳渊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做什么呢?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一生只做一件事!”池莉在散文中如是写道。她最后顿悟:我该像黄先生一样,人的一生最好只做一件事。最后,她自己断然丢掉花铲不种花,就专做一件事——写作,以武汉风情浓郁的诸多小说,引动了全国读者的心绪。

    是的,天资高者“一生只做一件事”,心无旁骛,终有大成。黄岳渊和池莉,他们分别成为事功卓著的园艺家、作家。如果说一座金字塔,他们只是为数不多的金字塔顶端,那么作为塔基的一层层垒积,又呼唤什么样的人呢?

    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焦虑与浮躁成为当下社会的“通病”。许多人无法忍受“一生只做一件事”,匠心意识和坚守精神被置于脑后。如此,急功近利变为他们成功的“拦路虎”,朝三暮四终成他们理想的“绊脚石”。我们宁波有句民谚,叫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勿落档”,指的就是这类浮躁的人。

    由此我想到,这个时代,不仅需要天资高者一生只做一件事,成为塔顶,更需要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在人生“小成功”中获得“小快乐”。还算好,我们周边的普通人中间,一不小心就把一件事做了一辈子的人,依然有。

    雪窦山有个“高山上的花园村”——三十六湾村,清末民初以来,山民们靠培植花木发家致富,有“中国五针松之乡”之誉。去年,该村五针松培植第二代传人之一、88岁高龄的傅苗良老先生,积十年之功写就村史,还托人嘱我校订书稿。村史印行后,很有心的老先生专程下山,为我送来一棵他最得意的五针松。

    我与老先生聊起他的园艺同行——黄岳渊先生。“民国时期,三十六湾村的五针松就是从上海黄家花园引进的。当年黄先生见到故乡奉化的花木名村来了人,热情地接待了我阿叔傅福如,并精心选剪了3个五针松接穗相赠,这才诞生了我们村的第一棵五针松母树,而我阿叔呢,后来也就有了‘五针松之父’的美名。”老先生说,如今,全村五针松已达千亩之广。

    傅老先生说,山里人没什么飞天本事,一辈子也就摆弄五针松而已。而黄老先生不一样,他培植花木搞出了大名堂,当年在上海滩成名成家,人人皆知。

    临别时,傅老先生说我文字有功底,为这一本村史修剪了多余的“枝蔓”,还细心培上了很多“新土”。我打住了他的话锋。我说,比我有文字功底的人太多,我真的别无长物,大半辈子也就喜欢摆弄文字,日复一日将几千个文字的位置摆来弄去。其实你我都一样,也就是一个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普通人。

    上世纪80年代,我曾是一位狂热的文学青年,梦想着成为池莉一样的著名作家。快到不惑之年,我才猛醒:自己根本不是造就“著名作家”的料子,即便被张爱玲不屑的来得晚的痛快,也是无望享受。从此,我很少提笔写散文之类的东西了,研读和笔触的重点方向,开始转为家乡的民国名镇溪口镇,还有佛教名山雪窦山,一门心思关注名山名镇的前世今生。

    20年沉寂之路慢慢走下来,自己所著所编的开本各异、厚薄不一的11本读物,竟有8本是溪口镇与雪窦山的题材;今年9月底行将脱稿的那本新书,依旧是《雪窦行旅》;明年还将根据领导设想,以民间对历史名人的种种传述为素材,为各地导游和游客编集一本参考读本……

    其实,对于普通人而言,一生真的只需持之以恒做一件事,努力从极简做到极致。这一件事,假如还像黄岳渊先生那样“自认为得天趣”,那敢情更完美,既能赢得人生“小成功”,也获取了人生“小快乐”!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