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A1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乡村更美更宜居

——我区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侧记

    记者 李露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与福祉。近年来,我区投入十数亿元,多措并举大力开展“我们的家园”建设、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系列行动,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群众改变陈规陋习、养成良好习惯,持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和获得感,翻开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沿海、山区、平原的几个村庄,探寻他们一以贯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生动实践,感受新农村的可喜变化。

    大胆革新

    石盆村首创生活垃圾“两收法”

    今年57岁的周吉平是裘村镇石盆村的垃圾收运员,负责下石盆区域近300户村民的生活垃圾收运。每天早上5时不到和下午4时多,周吉平会驾驶着电动小三轮,按着小喇叭,挨家挨户上门收垃圾。

    “村民来倒垃圾时,我都要看一下分得不对的,当面指出来。大家一个村的,都认识,好说话。”周吉平告诉记者,跑完一趟起码要3个多小时,行程10余公里,遇上垃圾多的时候需要多跑几趟。

    石盆村有500多户村民,在裘村镇行政村中属于中等规模,上、下石盆区域各配备一名垃圾收运员。村党支部书记周亚宏告诉记者,2018年夏天,全镇实施垃圾分类,石盆村一开始设了10来个垃圾投放点、50多只大垃圾桶,由村干部、党员志愿者负责桶边督导。实施一段时间后,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垃圾桶设点难,毕竟气味较大,点位离村民家近了不行,可离得太偏又不方便;二是督导人手有限,无法24小时在垃圾桶边盯着,“一旦没人守着,混投现象立即增多”。

    思前想后,石盆村大胆革新,于2018年10月起撤掉所有固定的垃圾投放点位,改由人工上门收运,边收运边挨家督导。收来的一般生活垃圾,统一运到镇里的收集点;厨余垃圾则通过设备高温堆肥处理做成肥料,即所谓的“两收法”。

    “运行几个月后,村民就适应了上门收运。目前,垃圾分类正确率达90%以上,效果很明显。”周亚宏说,尽管村里为此每年要支付两名收运员6万余元的工资,但垃圾分类有保障,村里环境更好了,这笔投资还是划算的。

    今年年初,裘村镇出台新的垃圾分类实施办法,将石盆村的经验在全镇推广,全面开展生活垃圾“两收法”,统一上门收运,分类处理。在农村地区,该镇按照村庄大小,基本上每300户配备一名垃圾收运员兼分类督导员,早晚两次收运。而镇区4条主干道沿街各商铺、单位的垃圾收集,则委托给当地物业公司,每天早、中、晚三次收运,确保垃圾日日清,不留死角。如今,裘村镇成了全宁波唯一一个没有固定垃圾桶的镇。

    下转第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