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妍 2013年,我区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至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村文化礼堂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巩固了农村思想政治阵地,对巩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不过,即便如此,目前我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仍存在不少短板: 一是受限于经费,农村文化礼堂品质参差不齐。由于各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和筹资能力差距较大,财政补贴又只能满足部分需求,致使各村兴建的文化礼堂在外观、面积、配套设备等方面差别较大:资金充裕的农村文化礼堂建得“富丽堂皇”,资金不充裕的只能将老旧建筑翻新。 二是管理人才缺乏。一方面,镇(街道)文化干部大多身兼数职,精力受限,另一方面,村级的文化管理员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对文化设施的管理力不从心。这也导致文化礼堂在平日里大多闲置。 三是骨干文艺人才缺乏。村民参与文化活动和自办文化节目的积极性很高,但普遍缺乏专业文艺人才指导,文艺活动内容较为单一,层次有待提高,并且活动大多针对老年群体,年轻人参与寥寥。 对此,结合西坞街道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管理的经验教训,对于更好发挥农村文化礼堂作用,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丰富农村文化礼堂功用。在这方面,西坞街道的做法是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建设、全域旅游发展等相结合。如将文化礼堂作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其中增设读书角、“村民议事厅”、知识宣传栏等,使农村文化礼堂的作用不再局限于红白喜事和文化活动。有些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村庄,如金峨村、蒋家池头村等,则将文化礼堂作为展现村庄文化、历史的一个窗口,或是作为游客集散中心,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扩大农村文化活动受众面。单一的村庄筹办文化活动的力量有限,也缺乏相应人才,区、镇(街道)虽有较丰富的资源,但所辖村庄居多,难以面面俱到,这导致各村普遍村庄文化活动场次少、形式单一等问题。 对此,应整合镇(街道)、各村的文化资源,借鉴日本传统孟盆兰节集会和在国内已逐渐消逝的赶集,树立“文化赶集”概念,即在村庄间轮流举办文化活动,并组织周边临近村庄村民和游客参与。每次活动除文艺表演外,还应具备集市、宣教等功能,且活动形式应多样化,适合各个年龄层参与。如此既可发挥出有限文化资源的最大效用,亦可助力乡村旅游发展、人气集聚和村民增收。 三、建好队伍,培养人才。一方面,应培养一支既能熟练操作、又能组织管理的骨干队伍,引进培育活动策划、活动运营人才,不仅要开展好文化活动,更要运营好文化活动,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形式,让村民在享受精神文化大餐同时还能增收致富。另一方面,应建立专家指导员和志愿者等队伍。可邀请乡贤、乡土专家、文化馆专业人才与各村结对,深入挖掘本地乡土特色,因地制宜建设、管理文化礼堂,也增进乡贤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为他们回报家乡建立渠道和平台,同时将更多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等充实到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来,鼓励他们以自己的知识、技能为群众提供公益服务。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我们应努力发挥农村文化礼堂作用,让其真正成为发掘乡土文化、留住乡村记忆、振兴乡村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灵魂所系和魅力所在。 (作者系西坞街道党工委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