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萍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逛博物馆成了我的喜好,尤其是家门口的宁波博物馆常常让我流连忘返。 沿着围墙漫步,顺着线条延展,在古典和现代的海洋隧道间穿梭,抬头仰视古朴而时尚的独创外型,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上百万块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等旧物,唤醒了沉睡的记忆,淋漓尽致地阐释了江南民居的特色,“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 《“阿拉”老宁波——宁波民俗风物展》,生动直观的复原场景,一物一景令我思绪穿越时空,一次一次走进往昔,恍然间不知今夕何夕。 “宁波老字号”“宁波老墙门”将“阿拉”老宁波——民俗风物展示得活灵活现,在幽深光滑的青石路上徜徉,在记忆犹新的街头巷尾流连,仿佛回到了儿时某个弄道口,犹如迎面碰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令我记忆深处的那份温暖瞬间倾泻而出。 “阿拉老墙门”,亲切熟悉的室内摆设,古朴庄重、简练素雅、高屋敞院的大墙门,那里是我生命的起点,快乐的源泉,那里有我梦牵魂绕的少年童趣。在“莲桥街,采莲桥,横河头”,有一幢“独门多户”的大墙门,厚重的大门上有两个圆形大拉手,童年时总踮着脚尖去撞击大门,听那洪亮的“当当当”敲门声,还喜欢进出大门时顺手去摸一摸一粒粒鼓鼓的铜质铆钉,一敲一摸,一声一响,儿时的记忆从触摸的指缝间一点一滴流淌出来。 那是一栋坐北朝南老式大墙门,前后院一边由一条石板小弄道相连,另一边与前院的楼梯弄相接,而所有房屋内都有一个互为相通的内门,听老人说,这里原本是一家大户人家的私宅。进入墙门,一个开阔明亮的大天井犹如一位慈祥的老者迎接家人,前院正房三开间楼上楼下,木门、木窗、木楼梯、房内金漆地板锃光瓦亮、屋内墙用厚木板隔开,居住着六户不同姓氏的人家,后院偏屋也是楼上楼下小二开间,分别住了四户居民,后院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公共大厨房,每天开饭前大厨房你进我出好不热闹,碗盆锅瓢的对话,切炒汆煎美妙动听的厨房交响曲,“宁波烤菜”“咸菜黄鱼汤”“葱烤河鲫鱼”“糖醋烤带豆”……香溢满院,常常让人垂涎欲滴。后天井有一口冬暖夏凉的深水井,井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淘米汰菜涮锅子,洗衣拖地揩席子,大人们常在井台旁一边忙着手中的活,一边家长里短、谈天说地、说说笑笑,365天洗刷不停,趣事不断、笑声不绝,无声的井台见证了家家户户的喜闻乐事。虽然十户人家的家庭背景、文化差异、经济条件各不相同,但不妨碍左邻右舍友好相处,“孙爷爷好”“阿萍小心别摔了”“丁家姆妈下饭买来了”“噢,侬上班去了”亲如一家人的温馨问候让柴米油盐的平常日子过得热闹红火。所有小屁孩睁眼推开房门就疯玩在一起,春夏秋冬穿梭于前后天井楼上楼下,欢声笑语撒满楼道巷口,相互间都亲切地叫“xx哥哥”“xx姐姐”,没半滴血缘的“一门多户”老墙门邻里“关门一小家,开门一大家”。 博物馆里的老墙门已成了“阿拉老宁波”的历史片段和文化符号,收藏着宁波的历史,启承着城市的根和脉;心中老墙门,是情感的追忆,心灵的寄托,一次次敲门声撞击出一串串邻里情愫,一桩桩往事串联着一段段美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