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1月1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三首以序动人的清诗

    原杰

    近日翻阅《奉化历代诗选》,发现其中三首有许多共同点。譬如每首诗都有序言,作者皆是清代(包括明末清初)人,而写的均为明代女子。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共同点当为其序比诗写得好:看了序后可以不再读诗,好像序是主歌,诗反而沦为副歌或者可有可无的和声。换句话说,这三首诗皆“以序动人”,读之有买椟还珠之感。

    第一首是李国标的《北山哀》。李国标字君龙,明末由明经令楚之嘉禾。《北山哀》序曰:“北山哀,为贞烈妇汪氏赋。氏归叶门,叶之先有真人,以道术显,今微矣。妇称未亡人,倚遗孤为命,薄畲(指粗放耕种的田地)可供饘粥,旁伺者夺志未能。独居静夜,诱之,恇悸之,不得。时艰岁歉,勤十指哺儿,不幸为痘夭。埋儿父侧,泣别先祠,致礼于昔之伺我者,以蒸尝为托,出其余具。邻有升勺之逋,悉偿之。纫其衣裳,缢于内寝,时年三十有三。呜呼,成仁取义,妇几几似之矣。当事者,方修邑乘,而贫贱无由上达。甚有以匹妇之谅相诮,人心世道重可哀也。核所闻而著诸野史,以俟采风君子,并祈阐幽椽笔,表而传之。”其诗则云:“叶门有妇汪之子,苦节能贞堪入史。从夫从子大义明,气壮乌峰峰培垒。当年不造违舅姑,黄鹄旋歌引双雏。茹荼忍死护遗血,泪和乳滴中夜枯……一家骨肉相追随,守正犹云妇道宜。最羡泰然生死际,和怨酬恩事事奇。”

    《北山哀》创作的年代应在明末清初。也就是改朝换代的鼎革之际,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一个寡妇拖着小孩艰难度日,想不到小孩染痘疹(天花)早夭,唯一的希望也破灭了,这对她是个致命打击!因此她视死如归,从容不迫安排自己的后事……诗序的内容应为诗人亲耳所闻、亲眼所见,所以才写得如此细致、真切动人,构成一篇奉化版的《孔雀东南飞》。当然,如果说后者表现为哀怨动人,那么前者则展示出惊心动魄,作者的倾向性也更鲜明、直白。

    第二首是吴尚知的《吊项义妇》。吴尚知原名上知,字觉凡,号晓园,莼湖吴家埠人。清嘉庆五年(1800)恩科举人,二十二年(1817)进士。官台州教授,卒于任。《吊项义妇》序曰:“义妇者,戴毅直公从弟德佑之妻项夫人也。毅直捐躯,德佑亦从死。项氏家居闻变,急匿遗孤,并焚谱牒。到官后,搒掠酷毒,卒刎颈。呜呼,巾帼中弱女子能殉其夫,亦已烈矣。况仓促筹变,挺身受讯,虽被极刑,而执语不二,遂免夷族之惨。则保全之功,不綦大耶。”其诗则云:“……锒铛掷地狱吏怒,牛头呵旁吁可怖。万死终存戴氏孤,程婴杵臼属荆布。拾遗一死事未完,覆巢安得求卵全。变名襁负匿不出,谱牒焚爇凄寒烟……引颈就刃泣鬼神,护持嫡脉含酸辛。居然巾帼超前贤,璧完私室心何坚。茫茫家国无穷恨,地下相逢倍泫然……”

    诗序中主人翁的生活年代应该比《北山哀》中的孤儿寡母早,写的是在奉化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一桩明初史事——因明成祖朱棣诛杀方孝孺十族,方孝孺的好友、奉化人戴德彝受牵连被追杀。戴家之所以留下香火,是因为戴德彝的大嫂项氏足够机敏。她把戴德彝的两个儿子藏入了深山。同时,为了避免官府细查,项氏又把细载宗支的戴氏宗谱付之一炬。严刑拷问时咬紧牙关,死不开口。

    第三首是周善安的《吊陈四娘二首》。周善安字啸云,清同光间诸生。《吊陈四娘二首》序曰:“丁卯冬,读书封山寺,见寺厢有陈四娘木主。询之寺僧,知为明贰尹陈君女。随父之任,寻卒官廨,因瘞(掩埋)寺山而栖主于此。有田二亩,为春秋祭扫之资。”其诗则云:“亭亭弱质寄官衙,欲咏摽梅(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待有家。未及瑟琴联静好,可堪风雨损铅华。江湖潦倒随飞絮,烟草迷离瘗落花。寂寞怜卿山寺里,芳魂长此冷天涯……”

    诗序中陈君女生活的年代是明中晚期,早于《北山哀》里的妇人。诗为两首短短的七律,容量上不如前两首排律。其序更只有短短几句,可读之感觉更吸引人、更扣人心弦,令人浮想联翩。因为相比之下,它更具备了悲剧的要素:豆蔻、客居、早夭、孤坟、野寺、木主……什么是悲剧?便是将有价值的东西砸碎给人看,如美人早夭。为此,笔者还特意去中山公园勘踏,寻找陈君女的墓。想想一个当时副县长的千金,加上神主牌寄住在封山寺,因此其墓很有可能便在山上,序中也明确提到“因瘞寺山而栖主于此”。尽管不期望能找到完整的墓,但可能还留有坟头或遗迹什么的。尤其是公园西侧比较荒芜之处的一穴无主旧坟,引得我多次引颈相望……

    总之,写到这里便不难看出,相比于诗,我们更多沉浸在其序渲染的氛围中而不能自拔,后面的诗反而成为一种和音,更多起重复与烘托的作用。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