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A6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2月0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忆杜岭水库

    汪文华

    杜岭水库位于萧王庙街道袁家岙村马龙坑溪下游,上世纪70年代棠云公社举全社之力修建。沿西江村的一条弹石路沿山前行,翻过杜岭,地势一下拔高,出现一块开阔地就是袁家岙村,水库库址就在杜岭山与对面的一座山之间,两座山距离不足百米(据资料显示,水库坝顶长60米、宽3.3米),有一个C型的库容。“青山早围如意墙”,拦洪蓄水、发电、旅游搞“西江漂流”,证明了当年的选择和努力是多么明智和值得。

    水库采用重力式浆砌片石滚水坝,坝体是一圆弧拱深深嵌入两侧青山岩石中,内墙墙面垂直,外墙墙面有坡度。没见到什么图纸,更不知什么设计单位,施工、放样、砌筑全凭高薪(2元/天)请来的3位高岙师傅掌握。

    施工现场没有像样的道路,电也不通,反正不用水泵等任何施工器械,只有清澈明亮的溪水用之不竭。施工材料除了水泥是从萧王庙手拉车拉来外,其余砂砾石、片石、漂石全部就地取材——从坝体外的溪坑中采挖,没花一分钱。

    至于劳动力,则极大地发挥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只要向生产队打个招呼,要多少有多少,回队记上工分就行。每天上工的有几十几百号人,女的采挖砂石料,每筐砂石料冲洗到流出清水为止,每块砾石、漂石用洗帚刷洗干净;男的主要靠两个肩膀扛材料上坝体,基本是两个人扛,碰到大的漂石,就需要4人、6人甚至8人抬,也有3人抬的因状像蜻蜓就叫“蜻蜓杠”,捆绑石头的是两个毛竹丝绳圈叫“索钳”,两个圈由一个叫“千金”的小竹圈连接,穿进杠便可抬起行走,3人以上抬的还得加一根或几根叫“牛”的短杠,“牛”的作用也是连接,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把大石头的重量均匀地分摊到各人肩上,还能轻微转动大石头。

    师傅们先在内、外墙砌好一层块石,将大量石块抬上几米宽的坝顶安放,灌上一层碎石混凝土;在坝体靠近内墙处留有一条壕沟似的心墙,用来阻水和增加坝体强度,砌完二层后大约不到一米高度就要浇心墙了(土名叫“尼龙”),浇“尼龙”可是件大事,供料、供水、供水泥、拌混凝土和浇捣,都需劳动力精心组织安排、一气呵成——先是拌好碎石混凝土倒入心墙,一边用钢钎插捣,一边把石块扔进去,倒满后留一条三角槽做工作缝,以利后一层连接。人人撸起袖子使劲干,因为大家知道,这些活是不能过夜的,当天必须干完,早点干完可以早点回家。如果放到现在,也就几个操作工、几车商砼,一两个小时而已。

    虽然是土法施工,但工程质量还是抓的,譬如拌混凝土时先要把沙和水泥拌匀,两个人把料兜底翻过来,一人用铁耙齿使劲转圈搅动至颜色一致后,才可以把水和小砾石加进去,若一开始就把几种材料加在一起拌,既费劲又拌不匀。又譬如外墙抹上平缝后要用松树针拍打一下,又结实又光滑,现在很少有人会拍打了。还有一次,我给外墙抹缝,因为石头之间有凹陷,所以砂浆抹的面积比较大,师傅就说了,不要抹这么多,显得石匠师傅技术差,可见工匠精神一直存在。前几年,偶然路过杜岭,抬头看去,依稀可辨的几道平缝应该是我抹的吧。

    作为公社社员,我当年也有幸参加了建设。库址旁岭上的杜岭庙是仓库、食堂和休息办公的地方,人员进进出出,男男女女,嬉笑打闹,非常热闹。人们每天步行至工地,第一件事就是先把米淘洗好,中午随便找个地方坐下吃饭,菜也是各人自带的,多为咸齑、霉冬瓜之类,个个是大胃王,蒸熟后的白米饭能把大号的铝饭盒盒盖顶开,不一会就吃得干干净净。饭后或去袁家岙旅游,或找一个窝风的斜坡,就着冬日的阳光,眯起眼睛躺一会倒也惬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