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颖谊 春季,有着一份机灵、一种多变;而春夜,仍有着丝丝寒意,与白天阳光带来的暖意截然相反。“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这是宋代文豪王安石写的《春夜》。诗中“翦翦”一词:即谓春中的风还寒。不过,一春难求! 春日的某夜,加完班赶回住所已近20时,本想像往日那样上楼泡杯香茗,钻进书房或爬爬格子或练练书法,远离尘世喧哗,进行自我消融。但是,春夜改变了我的主意:与略透朦胧的“她”闲庭信步一回,任由春风在身上轻轻地旋拂。 走至小区南门,一名披着卷发的中年女子守着烧烤摊忙活,摊前围着两三个小年轻,等待着。零星火点随春风轻轻起舞,片片鱼肉香伴寒风盈盈飘来。沿小区外小径而行,几家店铺在营业:美发店里,一发型师正给一名女子拆着头上形如“螺蛳”的卷发器;沙县小吃店,老板乐呵呵地玩着抖音,一位顾客背对着我,吃着面食;某水果店,店主抽着烟,守着店…… 前行,到了某甬路。春夜里,它透着一份机灵,给我两种不一样的感觉。路的北边是广场,颇为热闹!“蟹壳式”新大楼浑身上下散发着五色多变的暖光,光时不时地引着熙熙的车辆驶入站内,导着匆匆的游人走向站内。 路的南边是河,河畔是工地,显得昏暗。工地大门一侧堆放着不少钢板钢筋。远看,工地中心传来搅拌机的“咔嚓”声、工程车的“马达”声,看来在赶工。 踏路西行,突然,一袭橘黄色的暖光和一缕缕的栗香吸引了我的眼球和味蕾。“老板,给我称10元糖炒栗子。”我忍不住买了些糖炒栗子。 吃着糯糯的栗肉,我信步向南,拐进岔道去访了“甬古桥”。借着幽幽路灯,定睛远眺,河对岸的景物被春夜层层笼罩,但仍清晰可辨那栋栋新建起的仿古小楼、木结构建筑。屏气近聆,南塘河又出奇静谧,水姑娘怕是休憩了,只有桥脚那棵苍老的大柳树还在春夜中劳作,披着它那长长的枝发,不瑟缩,精神地凝视着我,也许,它就好比鲁迅散文中那乐观的枣树吧? 忽地,一席春风拂来,在脸上一滑,驮着我奔到了已九百载春秋的城南书院,一惊!继而,一喜!居然聆听到了学者袁燮潜心所著的《絜斋集》,不便叨扰。悄悄地小跑至老街深处——一处故居,美名曰:牧之。故居主人,姓袁,乃艺术家。袁先生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舞台经验,赢得了“舞台千面人”的美誉。此刻,他正跑前跑后、快乐地编导着《马路天使》,此作堪称“国影之经典”…… 春,虽掺有寒意,但更多是春之暖、甬之美。“美”,就美在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