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6月1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晶油包

    南慕容

    宁波人把端午节称作“冬五节”(音),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春节。这一天,出嫁的女儿都要带厚礼回娘家,装在一担米箩里,由“毛脚女婿”挑了,一路颠簸到丈母娘家,俗称“冬五担”。旧时鄞州一带的“冬五担”里,一只呆头大鹅必不可少,因而女婿也被称为“呆头女婿”。但宁波襟山带海,地域广阔,各地风俗略有不同,在奉化沿海,老底子的“冬五节”是在初二过的,有没有呆头鹅倒没有太大讲究,但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油包。在过去,莼湖人的“冬五担”里,一百八十只油包是标配,数量当然是越多越好,因为受限于冷藏条件,油包除了部分自食,大多数赠予亲戚邻里,如果丈母娘家人丁兴旺,亲朋众多,邻里和睦,怕是五百只油包也不够分。

    在物质尚不丰裕的年代,食物都讲究份量,饮食商店里售卖的和“冬五担”里的油包大多四两起步,一个就足够顶一天饥了。上皮的面粉发酵揉成面团,加入适量食用石碱揉搓均匀摘成剂子。关键在于内馅,与宁波汤圆有异曲同工之妙。需选肥厚之猪板油,去皮筋,掺和精制白糖,与多种果仁、瓜子仁、黑芝麻和糖瓜条或桂花加工成水晶馅团。刚出笼的油包加盖红印,热气蒸腾,外表雪白圆润,而里边的水晶沙馅几乎融化,用手掰开,缓缓从皮面中渗淌,连空气都是香甜的。

    我小时候喜食甜食,每年到了“冬五节”,就是“甜蜜的忧愁”开始折磨我的时候。母亲提早几日去镇上有名的阿大馒头店订购两百只油包,端午一大早就挑到外婆家去。这数目本来就已不少了,母亲人缘好,邻居、同事、朋友有女婿挑了“冬五担”的也会馈赠几个油包,东家三个、西家五个,这样整个“冬五节”收到的油包可以从端午吃到立夏。一度,它成为家庭餐桌上的主食。囿于冷藏条件,母亲天天为如何在保质期内吃完油包而发愁。猪油白糖的馅,吃多了不免会腻,母亲发明了清腻的方法,她在餐前冲一碗蟹酱或霉鳓鱼汤,浓郁的咸鲜味有效地中和了油包的甜腻,这样搭配的好处是肠胃里从来不会因为饱食而感到不适。每个人的食性不一样,父亲有一个北方人的胃,特别喜欢面食,油包掰成两半,喝几口汤,短短几分钟,一个硕大的油包就妥妥地进入了胃里。相比父亲的风卷残云,我吃油包的方法就斯文多了,我会把油包分成十几个小段,馅归馅,皮面归皮面。先撕了薄薄的表皮,品尝那层缥缈如纱的滋味,好像游泳运动员比赛之前的试水;然后掰了里面紧实的面团,蘸一点半流质状的馅,这才不慌不忙地送进嘴里。通常,当面团吃得差不多的时候,馅也刚好用完。一个四两重的油包落肚,小肚子似乎也滚圆了,那种朴素的饱食感是如此地令人难忘。饭后散步,遇见路上同样抚着肚子的小伙伴,不用说,他也一定刚刚吃下了一整个油包。

    在家乡,没有一种食物能比油包带来更真实的食欲了。小时候没有煤气,镇上即使是工人家庭,家中烧饭也用柴禾。休息日,父母常一起去几里外的山上砍柴,每人只携带一壶开水、一个油包,保证一天都有力气。现在的小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各路“大胃王”,号称能吃下十几笼小笼包或十几碗拉面等,如果他们要征服的食物换作油包,我保证会让他们从此善待自己的胃。

    也许因为油包还原了食物本真的一面,所以在家乡的另一个重大活动中,它也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家乡人建新房,需挑个黄道吉日隆重上梁,贴对联、放鞭炮,热闹如同过年,最重要的仪式是“抢上梁馒头”,名义是馒头,其实主人准备的礼物,有糖果、油包、包子等。是日也,吉时一到,几挂鞭炮震耳欲聋,泥瓦匠坐在刚架好的新房大梁处,向下面等候已久的街坊邻居抛洒红纸包裹的糖果和雪白的油包馒头。童年时最大的乐趣就是打听附近谁家造房子,然后期待着上梁的日子。

    时至今日,“冬五节”依然流行,但人们所带的礼物中早就没了油包,有时候连礼物也免了,拿几张购物卡或发个红包聊表孝心。诚然,这反映了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但却丢失了传统民俗的乐趣,与众人一起分享油包的快乐,怕是要永远留存在记忆中了。

    作为宁波的传统小吃,油包当然还在,但个头越来越小了,一两能做好几个,比汤圆大不了多少,名曰“水晶油包”,在宁波人的餐桌上,往往被当做餐前点心。相比改良后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宁波汤圆,油包依然是白糖猪油的馅,质若新棉的皮面,秉持着最传统最古早的味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