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7月07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问题驱动性小班问题学习的实践探究

    竺露婷

    绘本课程是我们幼儿园的一大特点。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里都有着各种绘本读物,是孩子早期阅读的天地。每天放学,孩子都会借一本自己喜欢的绘本带回家与父母分享,而每当区域活动时,有的孩子就静静地坐在语言区角里,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一、巧遇“南瓜”引发兴趣

    这天,在区域活动中,孩子拿起自己喜欢的绘本阅读,有时嘻嘻哈哈,有时还会模仿绘本人物动作。

    1.寻老师

    经过阅读与交流后,孩子对南瓜美食有了浓厚兴趣。“我们可以在幼儿园做一次南瓜美食吗?”孩子想得到老师的许可和帮助。我们常说孩子是学习的主动者,教师是引导者,当孩子把问题抛给老师时,教师就要学会引导与放手,把问题抛给孩子来解决。

    2.寻同伴

    绘本里的南瓜做成了大蛋糕,我们可以做什么呢?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想法,老师尊重每个孩子的选择,那就让孩子们共同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们通过设置投票环节,以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决定做哪一款“南瓜美食”。

    二、探究“南瓜”一波三折

    经过大家集体讨论,做南瓜饼这个项目活动已初步决定,于是我们讨论接下来的活动内容,并形成步骤图。

    (一)求助家长

    在确定简单主题后,班级里进行了一场关于“南瓜饼制作”的大讨论:怎么做南瓜饼,先要做什么,再做什么,需要准备什么……孩子的问题接踵而来,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准备向爸爸妈妈求助,希望通过他们帮助,让孩子对南瓜饼的制作更加清楚。于是老师制定了一张调查清单,家长通过绘画方式记录南瓜饼制作方法,让幼儿初步感受南瓜饼制作过程。

    (二)准备活动

    1.材料组搜集

    经过一番了解后,孩子对南瓜饼的制作有了初步认知,知道要准备很多材料。于是孩子的问题又来了:没有蒸锅、没有材料、没有锅盆等,怎么办?

    那么多材料,谁来准备,是一起准备还是分组准备?经过讨论后,孩子决定分组购买材料,准备工具,并分成了三个小分队,第一分队(南瓜组)、第二分队(面粉和糖组)、第三分队(锅盆组)。

    (三)实践过程

    1.初次尝试:南瓜饼太软了

    当所有食材准备完毕,孩子更加激动。但盆里要加多少南瓜,要加多少粉呢?谁也不知道,在烘焙阿姨指导下,孩子分组尝试,取、捏、揉、压,把南瓜做成了南瓜饼。

    蒸熟以后,孩子发现了原来的南瓜饼变成了一团糟,黏糊糊的,不成样子。有的孩子说多加点面粉可能会好一点,有的孩子说做的太薄了,再厚一点,可以用磨具来压,还有孩子说太湿了,可以用烤箱烤一烤。孩子的答案五花八门,我们决定每一个办法都试一试,成立了“烤箱组”“面粉组”“磨具组”。

    2.实践跟进:南瓜饼太硬了

    第二次操作开始了,面粉组的孩子往南瓜泥里多加了点面粉,变得更干一点;磨具组的孩子提前从家里拿来了月饼磨具按压造型,看起来似乎有点难度;老师拿来了烤箱,孩子把做好的南瓜饼一个个放入烤箱中烘烤。到底哪一种方法会成功呢?

    通过分组尝试,每个孩子都对自己的方法有着更多一份的期盼,当验证的时候,孩子又遇到问题:南瓜饼太硬了。通过观察、思考,孩子很快就找到了问题所在,并通过教师指引,了解到粳米太多,南瓜饼则过硬;糯米太多,南瓜饼则太软的问题。

    3.经验升华:南瓜饼很美味

    挫折能提升孩子的实践能力,这次孩子特别谨慎,利用一次性杯子,五杯糯米粉加一杯粳米粉的方法,准确地把比例调配好,最终迎来圆满成果。这也是孩子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探究的结果。

    三、“思”历程“享”收获

    1.课程开展是根据幼儿兴趣点与问题点进行的,幼儿是课程的主体,在课程开展过程中,老师时刻尊重幼儿,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学会放下自己,跟随孩子,让孩子真正做回学习的主人。

    2.本次探究南瓜饼活动,可谓是“一波三折”,但孩子并没有放弃,反而在遇见问题时,多了一份问与思。论证过程中,孩子的知识与经验不断积累。

    3.本次问题学习,孩子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在与材料、同伴、教师互动过程中,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分享能力也随之发展。

    作者系宁波市奉化区第三实验幼儿园教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