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随着短促的一声轻响,犯罪嫌疑人小石(化名)的手机上弹出了一个橙黄色选择页面,上面显示“反馈意见”“测评问卷”“控告申诉”等多个选项。只见他点中“测评问卷”,在“本案工作人员态度和作风”一栏填上了个“好”字,并对承办检察官办案过程中的普法教育表示认可。小石是近期区检察院推出“检察阳光码”以来的第一位使用者。 “检察阳光码”是检察办案中自动生成并内嵌于相关法律文书底部的二维码,一案一码,全案赋码,让案件当事人、律师等监督案件办理情况,对承办检察官的办案作风、廉洁情况等作出评价,并提出意见建议,同时还专设“代表委员有话说”渠道,用于收集代表委员对检察办案的意见建议。所有信息都将对接“浙里办”移动端,确保评价主体身份真实性,还可以及时处理意见回复等,把传统问卷调查、电话调查、意见信箱、在线解答等各类测评、反馈功能有机整合起来,及时、有效、全面地掌握外部不同主体对检察机关的评价。 2021年6月,小石醉酒驾驶被公安机关查获,该案后被移送至区检察院审查起诉。不过这次的审查起诉过程,却多了一些不同以往的“细节”。“这是你的权利义务告知书,右下角的二维码是我院推出的‘检察阳光码’,你可以扫描下载这个阳光码APP,随时查看受案时间、办案阶段、办理天数、有无依法延长办案期限等程序性事项,还能够随时在上面反馈意见,对检察办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的,我们会有专人负责审查后台并对问题作出答复。”当承办检察官递过这一特殊的二维码,小石有些惊讶,而当他第一次扫描登录后,惊讶之情更甚。 “有点像窗口服务后的评价,但评价内容更齐全,涉及检察院所有办案部门,而且评价主体有当事人、律师、代理人、代表委员等多个选择,考虑很周全。”在填入对检察办案评价后,小石觉得这二维码让他受到了尊重,不仅因为他的知情权得到保障,而且让他体验到感受度评价的主动性——在办案过程中,他不仅仅是犯罪嫌疑人,而且还是办案人员的“监督者”。 除此以外,区检察院在办的一起聚众斗殴案件中的当事人和律师也通过扫描“检察阳光码”对承办检察官作出初步评价。“这个‘阳光码’让检察工作更加公开透明,而且各环节评价也有利于检察官接受外部监督并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助推司法规范,是一项共赢的举措。”其中一位律师认为,“检察阳光码”拓展了当事人、律师与检察官的沟通渠道,值得推广。 自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区检察院致力于常态化规范司法行为,拓展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渠道,开展检察为民办实事。经过多番探索测试后,“检察阳光码”这一创新成果应运而生,并于6月尝试应用于办案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