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金位 什么是敬老?敬老就是尊老、爱老,这里所说的“老”包括“吾老”以及“人之老”。 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道德的根本与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亲和力的具体体现。我不揣浅陋,试举几例: 《礼记·王制》曰:“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 《管子》云:“所谓老老者,凡国都皆有掌老。年七十已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八十已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九十已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共棺椁。劝子弟:精膳食,问所欲,求所嗜。此之谓老老。” 汉文帝时,皇帝诏令天下郡守,向政府推举孝廉之士,授以官爵。何谓孝廉?这是选拔官吏的一种科目,州郡每年可荐举孝顺父母和清廉者各一名,经考核后授以一定官职。 《随园诗话》记载:“乾隆辛未,圣驾南巡,有湖南老人来接驾,年一百四十岁。皇上先赐匾额云:‘花甲重周。’又赐云:‘古稀再度。’” 贾琏是《红楼梦》里的混蛋,即便这样一个混蛋也不忘敬老,他口吐莲花:“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不是贵贱上分别的。”(《红楼梦》第16回) 由是观之,孝亲敬老是封建时代做人最起码的道德。为什么要敬老?说法较多。 “天人合一”说。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整个宇宙是有秩序的,山岳河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等,无不如此。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国人喜欢将人与天地联系在一起,敬老是依照自然法则行事。 “经验丰富”说。“家有一老,胜有一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马识途”等等。老人阅历深广,经验丰富,对人生更有透辟的看法,他们可以教导我们,少走弯路,所以要敬老。 “因果报应”说。一个家庭中,父母尊重老人,他的孩子会看在眼里,等他老了,孩子也尊重他。如果全社会都尊重老人,那么等你老了,别人也会尊重你。敬老、爱老者会有福报,轻老、损老会折自己的福。 “社会和谐”说。如果一个国家广泛存在着老无所养、老无所医、老无所乐、老无所为等,那么这个国家每天会上演兄弟阋墙、妯娌吵架、六亲不和、寻死觅活的事。家庭不稳,国家何以稳? 我的观点类似“天人合一”说:敬老符合“先来后到”法则。我们都是“地球号”宇宙航船的乘客,我们在太空中的飞行速度是一样的,不存在“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事。活了40岁的人跟活了80岁的人就是不一样,不可“等量齐观”。虐待老人属于逆天而行,必与灾祸为伍。不敬老、不爱老,本质上是一种僭越行为。借用《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言来说:“你这么明白的人,难道连‘亲不隔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 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敬老这个传统?因为这是一个优良的传统,只是到了近代以后,敬老像其他一些事情一样变得怪异起来——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受到冲击!如今,许多人忙于挣钱,与老人一起的时光越来越少;“娶了媳妇忘了娘”“子女住新楼爹娘住旧房”“厚葬薄养”等不孝事例司空见惯;拜金拜物使子女与老人之间只存在名义上的关系,溺幼轻老使老人普遍失去权威;“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今,少尽其力、老弃其身、厌烦老人、不尽赡养义务,乃至霸占老人养老金等现象时有耳闻,由此使亲人反目等不和谐现象时有发生。 所幸的是“时过于期,否终则泰。”这些年来,国人开始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大力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我在不同场合多次看到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其中记忆最深的几句是: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这些价值观我们祖先早已有之。在我们束手无策时,蓦然回首才发现:只有回到祖先的智慧中去,回到优秀的传统当中去,并继承之弘扬之,才能治疗形形色色的“社会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