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明 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1956年12月,国务院认定畲族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 “畲”字来历甚古,在《诗经》《易经》等经书中就已出现“畲”,意为刀耕火种。畲民自称“山哈”,意为山里人,或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畲民有四大姓氏,即盘、蓝、雷、钟。其中畲族蓝氏大多分布在闽、浙、赣、粤、黔、皖、湘七省部分山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早在数百年前,奉化尚田街道印家坑村就有畲族后裔蓝氏在此栖息、繁衍,成为至今宁波地区畲族蓝氏集居地之一。 据印家坑蓝氏先祖集居地福建大禾村宗谱记载:蓝氏得姓于上古三皇五帝时,始祖昌奇是当时的帝王贵胄。昌奇传108世蓝明德,官至扬州节度使,卜居建康朱紫坊(南京),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为蓝氏迁徙江南始祖;由昌奇算起,传122世蓝吉甫,于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因避金人南犯,迁福清县之五福乡,为蓝氏入闽始祖;又之后124世蓝万一郞,为避北虏之患,迁原汀州属宁化石壁,是为蓝氏入汀始祖;再之后127世祖蓝大一郞,在元明之际随之念五郎从长汀水口迁武平大禾村,是为武平蓝氏始祖。 印家坑蓝氏先祖蓝佩伟系武平大禾一支。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从福建武平县大禾乡大禾村象洞千家坪复迁而来。初来乍到的蓝氏在印家坑卜筑后,为迅速融入当地汉人社会,主动和村上印、邵两氏相处,随乡入俗,既学会了当地的农耕技术,又适应了住地的生活习惯。延绵数传,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完全融入了汉人社会。并在村中陆续建起了新屋楼、下屋楼、蓝合房等房屋,形成一定规模,成了印家坑村的第三大姓。后来蓝氏所居地被时人称作“蓝家”。据蓝丁畅师傅介绍,蓝氏在印家坑村传至六七代时,经过几代蓝氏族人的辛勤劳作、勤俭持家,在村龙潭山脚已积累了99亩良田。清末民初还在村东建起了家庙,取名“龙源庙”,又称“蓝家庙”。据村上毛展儿老师回忆:龙源庙建筑风格与汉人家庙雷同,坐东北朝西南,设有山门五间,红石板墁地的天井上设有精雕细琢的戏台。大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新中国成立后,龙源庙成了印家坑村小学。1951年,毛老师就在龙源庙上的学。岁月流逝,如今的龙源庙已荡然无存,但历史的印迹仍在向世人诉说着蓝氏的过往。 蓝氏在印家坑村卜筑后,人丁最兴旺时有20多户,150多人口。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间,蓝氏后裔先后散枝于镇海、鄞州梅墟,及锦屏街道西圃村、西锦村,江口街道下庙山村等地。如今的蓝家,还有8户老人生活在原地。年轻一代,为了创造美好生活外出打拼,多数已在外面买房定居,完全融入了汉人社会的广阔天地。 离合皆有缘,聚散总关情。无论蓝氏畲民身居何地,他们的根脉始终在印家坑。每当亲人相聚、族人相会,先辈畲民口口相传的“会亲节”“乌饭节”等传统文化永远是他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主要是由闽地迁徙到各地的裔民都要盛装打扮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农历三月初三的“乌饭节”更具有历史性的人文内涵。相传在唐时,畲族英雄雷万兴被官军困在大山,粮断援绝,处境十分艰难,幸好在山上发现一种叫乌稔的野生植物,枝丫上挂有串串甜果,畲军采集回营,以此充饥,并于三月初三杀出重围,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又是一年农历三月初三,雷万兴想吃当年的乌稔果,因时乌稔尚未结果,士兵只采回叶子,加入糯米蒸制乌饭,同样香喷可口。后来畲民为分享雷万兴抗击官军胜利的喜悦,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出门“踏青”时,采集乌稔叶,蒸制乌米饭,世代相沿,衍成风俗。 如今,印家坑村意欲依托畲族蓝氏集居于斯的有利条件和富有特色的畲族文化,打造一个宜玩、宜游,富有浓郁畲乡习俗的特色民族村,展示美丽乡村建设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