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平 传统的手工业技艺传承,近代的工商业人才培养,主要采取的是师徒制,即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机制。笔者接触并调查过这种师徒制。学徒从拜师到满师,一般期限为三年。旧时拜师很隆重,有仪式、有契约,徒弟要跪拜师傅。师徒结对后,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凝聚成事业的传承者,工作和生活的互助者。在师带徒期间,师傅会悉心口传身授,徒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技术。三年满师后,大多数徒弟会继续跟随师傅一段时间,因此业内有“三年徒弟,四年半作”之说。即使以后徒弟自立门户,一生中仍十分尊重师傅,在师傅有需要时,会全力相助。这种亦师亦父亦友的特殊关系,超越了亲情友情,就是师徒之情。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徒弟长年事师,再加上年龄上的差距,理所当然,拜师的“师傅”就改称了“师父”。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接触过不少技艺高超、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他们都带有徒弟,有的已带出过好几批。令人敬佩的是,他们有好的师德师风。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是师德师风的具体体现。原轻工机械厂一位姓陈的师傅曾对我说,带徒弟首先自己要身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徒弟,潜移默化地感染徒弟。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也教导徒弟做人的道理。他这样说,也这样做。有一个徒弟对厂里其他师傅不尊重,他知道后严厉批评了这个徒弟,直到他认错、赔礼道歉为止。陈师傅平时为人热情随和,不摆架子,常和徒弟说说笑笑。但一旦徒弟因工作上粗心大意,出了废次品,他发起火来,批评徒弟时不留半点情面,一次还把徒弟训哭了。“严师出高徒”,正是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时时刻刻影响着徒弟,他带出来的徒弟都像他一样,对产品专注投入,一点不马虎,以后都成了厂里的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社会上曾有人劝他传授技艺要“留一手”,以防“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他却将自己毕生所学,特别是在同行中见长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以徒弟技艺超过他为荣。正因为他爱徒如爱子,师恩如海深,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几个徒弟日夜相伴照料他,在他去世时痛哭流涕、长跪不起,师徒之情感人肺腑。 常言道:“人心是肉做的”。对于师父的真诚付出,以行导行,以智启智,徒弟们都铭感五内,懂得报恩。首先是以师父为榜样,正直做人,敬业爱岗。其次是努力上进,尽快把真本领学到手。再者是以真挚的感情,在日常生活中回报师父。师父拉家带口,奔波忙碌,顾不了家务事。徒弟们会主动帮师父家干劈柴、挑水等重活累活。师父偶患微疾,徒弟们就上门嘘寒问暖,到医院求诊配药。师父有急难之处,徒弟们会慷慨解囊全力相助。每年大年初一,徒弟们必到师父家拜年,这是约定俗成的。我的一个工人朋友,在其师父去世至今二十多年来,悉心照顾年迈多病的师母,现在隔一段时间就要去敬老院探望师母。浓浓师徒情,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连绵不绝。 但在现实生活中,因环境发生变化,也有徒弟学技术浮躁浅薄,翅膀稍有点硬了,就想飞走去攀高枝赚大钱。我有一个姓胡的同学在深圳工厂时曾带过几个徒弟,不到三年时间,徒弟就离开了,因“半桶水,淌得很”,技艺不精,徒弟以后也没有成才。 现代企业的技术工人不少来自于技工学校,受过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拿到了技术证书。但进厂实际一操作,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如何查找排除故障。技校毕业生刚参加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处于似懂非懂阶段,真正成熟起来还要在企业继续跟师学艺。目前,一方面企业急需高级蓝领,一些关键性工序和工种断档,另一方面,企业中身怀绝技的老师傅后继乏人,技能失传。笔者认为,师徒制是投入少、见效快,培养高级蓝领,走岗位成才之路的最佳培训机制。也是建立学习型企业,提高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现实呼唤师徒制回归,打造更多新型工匠。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