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达到32.0%,其中男性为10.7%,女性高达51.6%。而与高患病率相对的,却是低知晓率和低检测率。骨质疏松症常因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而被忽视,而骨质疏松性骨折会造成严重后果,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常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今年76岁的王大爷,今年入秋时突然发现自己变矮了4厘米,背也有点驼,早晨起床腰部酸痛,夜间弯腰、翻身起床感觉疼痛明显。自以为是老年人自然现象,后来在家人的劝说下,到医院做了骨密度测量,发现有中轻度骨质疏松症,同时磁共振影像检查报告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为提高骨质疏松危害的认知,增强预防意识,让我们一起了解下骨质疏松有关知识。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并容易导致骨折的全身骨骼疾病。 骨质疏松有哪些特征 若是出现下列症状,应当引起重视。1.50岁以上女性、60岁以上男性如果出现不明原因周身隐痛;2.初期背部或腰部感觉无力、疼痛,渐渐地成为慢性痛楚,偶尔会突发剧痛;3.驼背,背部渐渐弯曲;4.身高变矮。 如何在早期发现骨质疏松 双能X线(DXA)是临床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最常检测的部位是腰椎、髋部和前臂尺桡骨。老年人骨密度的测量结果通常用T值来衡量。骨密度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反映骨质疏松程度,预测骨折风险性的重要依据。 对于绝经后妇女、长期不锻炼的人、有跌倒史的中老年人或者年龄大于70岁的男性都应该定期检测骨密度,依据个人骨折风险,通常建议每1至3年检测一次。通过骨密度检查早期了解自己的骨质情况,进行早干预,减少疾病的发生,保护好骨骼,健康生活。 该如何防治骨质疏松 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预防重点在于防止骨质进一步丢失,要保护好脆弱的骨质,就要从日常的生活习惯做起。 科学健身、运动。健步走、打太极拳、八段锦、游泳、跳舞、瑜伽等都是很好的有氧运动,还要适量做肌肉力量抗阻训练,如做哑铃操、俯卧撑、伸膝、屈膝、单腿站立、平板支撑等,隔天1次,每次做3组。老年人运动要有度,量力而行,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年龄、疾病、食量、气候等多种因素,来科学运动锻炼。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长期精神紧张,过度操心,睡眠不足,熬夜,吸烟,酗酒,饮食甘、肥、腻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长期使用含激素的药品,都可造成骨质疏松症。要做到合理饮食、充足睡眠、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 不要忘记晒太阳。尤其冬季,最好是背部暴露晒半小时左右,晒太阳不要隔着玻璃晒。同时,补充温开水份。寒冷时要注意脚、膝、腰、颈部的保暖。 进食时做到均衡饮食,选择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食材,食物中如豆类、奶类、坚果、鱼虾、绿色蔬菜等都富含钙质。咖啡、浓茶、碳酸饮料等要少喝或不喝。 退休医师 汪武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