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国松 “洁如寒涧冰千尺,净若秋空月一轮” ——南宋丞相史浩评魏杞 魏杞(1120—1183),字南夫,寿州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少年移居明州鄞县小溪镇之碧溪(今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洞桥镇一带)。南宋孝宗时期,他出使金国而立奇功,官至右丞相。著有《山房集》三十卷、《童讽》三十卷、《勤斋诗》三卷、《三苏言行编》等,其后裔在民国时期辑有他的《魏文节遗书》一卷及《附录》一卷。纵观魏杞一生,匡扶社稷,做事有谋;纵横议论,富有辩才;出使金廷,功高绩奇;为人清介,从政清廉。 魏杞为初唐名相魏征第十六世孙(家谱误作十七世孙),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魏鉌,朝散大夫、知海州,赠少师。魏鉌在建炎二年(1128),坚守海州(今连云港),抗金有功。宋室南渡后,魏鉌后携长子魏汝能驻军镇江,辅佐南宋名将、民族英雄韩世忠抗金,于焦山双双殉国。魏家父子为政清廉,“家无留资”。祖父与父亲殉国时,魏杞才十岁,哭泣悲哀,人不忍闻。韩世忠深为感动而发恻隐之心,出资将魏家父子旅葬于镇江焦山。 绍兴元年(1131),少年魏杞以祖父的“少师”恩荫,补将仕郎,并奉母携弟妹,迁徙到四明鄞县小溪之碧溪定居,受经于鄞县名儒、后为进士的赵敦临。绍兴十二年(1142)魏杞登进士第,授左迪功郎、绍兴府余姚县尉,后出知常州晋陵县(今常州市区)、宣州泾县。因皆有政声,升为大理寺主簿。后擢太府寺主簿、宗正少卿。 隆兴年初,丞相汤思退欲与金国和议,他想到了富有辩才的魏杞,任命他为“金通问使”(一说“国信使”)。宋代宗正寺,管理皇族事务,宗正少卿之职乃一个不大不小的从五品职官,而魏杞恰以这等寻常职官,特升为朝廷百官所瞩目的金通问使,被朝廷百官称之“一时之妙选”。 隆兴二年(1164),金兵南犯,魏杞以左朝议大夫、礼部尚书身份,充任金通问使,出使金国。临行前,宋孝宗面谕魏杞:“今遣使,第一欲正名,二退师,三减岁币,四不发归附人。” 十月,宋使团至盱眙,金国所遣的大将仆散忠义、纥石烈志宁等拥兵攻淮,并派人问来意,欲拆看国书。魏杞答道:“国书乃我大宋皇帝御封,应当见到你们金世宗,由我当面交予他。”对于金方提出的割商、秦两州及增输岁币20万等事,魏杞也一概不许。抵达高邮时,金方再次向宋使团索取国书,又被魏杞抗辞不挠。 至燕山金廷,金世宗以国书不称臣而称侄大怒,绝拒宋使团之饮食;金方馆伴张恭愈以国书称“大宋”,威胁要去“大”字,魏杞正色相拒。魏杞慷慨陈义,气劲词直,金世宗最终只能以礼相待。见金主态度缓和,魏杞言:“天子神圣,才杰奋起,人人有敌忾意,北朝用兵能保必胜乎?和则两国享其福,战则将士蒙其利,昔人论之悉矣。”金国君臣听后为之震惊,无计可施。十二月,双方达成“隆兴和议”,尊大宋国体,减岁币五万,不发归正人北还,宋金疆界恢复到之前“绍兴和议”规定的状态,基本实现了宋孝宗的初衷。 后世对“隆兴和议”有中肯的评价:对南宋来说,它虽然仍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但与既往和议相比最接近于平等。客观上使宋金两国成为对等之国,换来了其后近四十年的两国和平共处时期。南宋在较有作为的宋孝宗治理下,社会进步、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出现升平之象,史称“乾淳之治”;金朝的金世宗,采取用人唯贤之策,也达到盛世,后人称金世宗为“小尧舜”。 和议成后,乾道元年初魏杞归国,深受宋孝宗褒奖——“上大悦,奖劳再四”,即诏论全国军民云:“杞越疆通问,得其要领而归。淮南侵骑,已空壁而退。”德寿宫内的太上皇宋高宗,也下旨接见魏杞,高兴地说:“朕向来亦曾奉使,备知虏情奸诈百出。卿能一一力争,事理倶当。讫事而归,想必太夫人(魏杞母亲)亦甚喜矣。”这年魏杞才46岁,归国时却已须发尽白。 乾道二年(1166)魏杞连擢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兼枢密使,行使相权,即民间所谓的右丞相。《宋史》载:“杞以使金不辱命,繇庶官一岁至相位”。 魏杞素贫,但视财物从不介意。出使途中,朝廷赏他的五百两黄金,及龙脑、香兰、银绢、杂物等,除部分自己留用外,大部送与使团下属;出使归来,金国所赠之物,分毫不取,上交国库。宋孝宗对魏杞说:“卿亦太廉矣。”魏杞答道:“吾欲训子孙也。”从此起,魏杞更加洁身自律,以“太廉”名堂,一直将宋孝宗所赐的“太廉堂”三字,挂于居室而自勉。 乾道三年(1167)十一月,魏杞罢相。南宋诸多史料对魏杞上任一年就罢相的一致说法是:这年郊祀遇冬雷,按照汉代灾异策,左右丞相叶顒、魏杞一并罢黜。当代一些宋史学者用不着顾忌,揭示了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是宋孝宗对左右丞相关系甚密,有所防范;其次是这年庄文太子因御医误用药,导致病情加剧而亡,宋孝宗责怪两相对太子照顾不全而迁怒于他们;再次是他们的一些政敌,也趁势发起攻击。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罢相,成为宋代帝王政治的一个悲剧。 最终,魏杞以端明殿学士奉祠、赠“特进”而告老。在宋一代,宋神宗改定官制后,往往以特进换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相)。特进为从一品寄禄官,可见宋孝宗对魏杞的晚年生活还是给予了厚待。从此,他重归第二故乡鄞县小溪镇之碧溪,并筑碧溪庵于石臼山麓,与南渡的著名诗人张良臣、鄞县籍告老的右丞相史浩等人,结社吟诗,互有唱和,人称“碧溪先生”。 淳熙十年(1183)十一月癸未,魏杞因旧伤复发而卒,年六十有四。次年九月丁酉,葬于奉化县禽孝乡常乐山(今溪口镇西郊飞凤山)。宋孝宗闻讣告,又累赠他为太师,追封“鲁国公”。魏杞墓地原有常乐院。早在乾道四年(1168)那一年,母亲向氏去世,魏杞征得宋孝宗同意,将旅葬于镇江焦山的祖父与父亲之墓迁至这里,奉敕改祠,赐额曰“崇福显亲祠”。淳熙十一年,魏杞依附父母葬于此,以后又有多位魏杞后人附葬斯地。因此,这一处魏姓人家的长眠之地,被当地溪口百姓俗称为“魏家庄”。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文臣武将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最高称号。魏杞作古近20年后的南宋嘉泰二年(1202),宋宁宗根据魏杞当年功绩,下诏赐魏杞谥号。按照谥法“修德来远曰文,谨行制度曰节”,谥魏杞曰“文节”。考功郎评价魏杞:“使虏(出使金国)如富文忠,辩诬如张康节,谥‘文节’为宜。”宋宁宗答复:“可,谥议在国史。”富文忠即富弼,为北宋名相、文学大家,曾多次出使辽国;张康节即张升,也曾为相,且辩才高超。考功郎拿魏杞与北宋两位贤相相提并论,足见魏杞有超常的气节与辩才。 魏杞身后,他的从政事功与为人品德,除了大受朝廷表彰,堂堂正正地彪炳于《宋史》,还受到南宋重臣和社会贤达的好评如潮: 南宋著名哲学家朱熹评魏杞:“青史魏公贤宰相,先闻朝上老名臣。心存正大知无异,梦感威仪信有神。”并为他撰述了六千言之长的《魏丞相行状》。南宋右丞相郑清之,也为魏杞书写了长达六千余言的神道碑。此碑高达2.95米,阔1.62米,厚0.25米,至今仍完整保存于溪口魏杞墓园“崇福祠”,堪称宁波现存最为完整的宋代丰碑巨碣。南宋进士、著名诗人杨万里,在为左丞相叶顒所作的《状少保叶公顒行事》中,赞许魏杞:“与公同心辅政,两无所私。”南宋哲学家、“明州淳熙四先生”之一袁燮,在《序勤斋诗》中,对魏杞有“公之名德,死且不朽”之叹…… 魏杞为定居四明鄞县之始祖。他身后,许多后裔还播迁到诸暨、嵊县、上虞等地。迁徙浙江各地的魏杞后裔,纷纷修建“太廉堂”纪念先祖,并着力标榜魏杞“洁如寒涧冰千尺,净若秋空月一轮”之清廉遗风。 奉化区溪口镇的魏杞墓园,就设有一处“太廉堂”。历代由这四县后裔,到溪口共同祭祀始祖魏杞,每年四县轮值。1949年后,祭祀活动中断,近年渐现恢复之势。 南宋多种史料说魏杞故居位于“鄞县小溪镇石臼山麓之碧溪”,告老还乡后筑有“碧溪庵”。而清道光年间,有嵊县后裔探访魏杞故居,称“故居昔日园亭之胜今成墟墓之区,而里人啧啧称公(魏杞)德而不休。惟仲夏桥巍然独存。”虎年开春一次田野调查了解到,在鄞江镇镇东三四公里外的洞桥镇境内,其地尚有石臼庙村及碧溪禅寺。曾经的五洞桥“仲夏桥”,因在当代碧溪部分改道而毁弃,倒是那一通桥碑仍筑亭保护着。古今地名可谓一脉相承、传之不朽。更令人欣慰的是,近年宁波诸多文化学者一致认定:宋代明州名镇小溪镇故址,魏杞故居附近的仲夏桥被列为地标之一。 海曙区古林镇蜃蛟村,地处石臼庙村之北三四公里之外,这里是魏杞玄孙魏万顷为避疫情而迁居发族之地。在蜃蛟村老魏家,魏氏最初发族的那处老堂前,虽经改建而原貌仍可辨认,那间正堂屋也保存如初。有虎年98岁高龄的一位魏家老人回告:“太廉堂”御书牌匾等祖传老物件已损毁。 此伏而彼起。如今在诸暨市枫桥镇,就有一个以姓氏和家风组合的村庄——魏廉村。村内的魏氏“太廉堂”分为门厅、中厅、后厅,较具规模,用材讲究。门口“太廉堂”三字,还有柱联“使才惊北敌,相业震南朝”,皆为宋孝宗对魏杞的赞誉。 是的,魏杞名德,死且不朽,太廉之风永远浩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