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雪雁 单晓峰 樊建威 通讯员 毛节常)“三日勿吃咸齑汤,脚骨有点酸汪汪。”一句话道出了咸齑在宁波人餐桌上的地位。日前,记者来到大堰镇砂窠村村民汪定和家。一家人正忙着“闹咸齑”,只见他站在腌咸齑的缸里,双脚有节奏地踩踏着,前来帮忙的邻居王忠夫候在一旁,等汪定和将新铺的一层雪里蕻踩出卤后,再铺上一层新的并均匀撒上盐。 汪定和夫妇种了5亩雪里蕻,趁着天晴,他们把地里的雪里蕻收割回家。妻子袁校琴和几个姐妹负责去掉带泥的根和发烂发黄的坏叶,并清洗干净。“我们一年腌两次咸齑,清明期间腌一次,还有一次在过年前。家家户户‘闹咸齑’,可热闹了。”汪定和种了十几年雪里蕻,也腌了十几年咸齑,可谓经验丰富。他告诉记者,“闹咸齑”首先要在缸底撒上一层厚厚的盐,再铺上一层雪里蕻。铺雪里蕻也有讲究,缸底第一层菜根向上,菜叶向下,沿缸边四周向中间紧密排列,不能叠在一起,然后均匀撒一层盐,此时才可以入缸踩踏。后续铺菜则要菜根向下,菜叶向上,沿缸边中间向四周紧密排列,铺菜同时逐层放盐。 “宁波人的咸齑一定要用脚踩才有味道。”汪定和介绍,踩踏也有讲究,顺序是从四周到中间,讲究轻而有力、出卤为主,尽量减少缸内空气的留存,以免发酵。踩咸齑是个体力活,踩了一阵后,汪定和便与王忠夫互换了位置。 从一早忙到傍晚,汪定和一家在邻居的帮助下完成了两大缸咸齑的腌制,他和王忠夫一起把3块加起来近百斤的大石头扛到缸里,作为咸齑石头,压着雪里蕻使其不上浮,最后封缸。十余天后,雪里蕻将在时间酿造下变为鲜美的咸齑。 “出缸之后,再加上新鲜的春笋做成咸齑笋丝,一瓶可卖15元,可用来做大黄鱼、年糕汤,或者炒肉丝、乌贼、豆瓣,或直接烧一碗咸齑汤,夏天喝解暑开胃。” 有不少老顾客认准了汪定和腌制的咸齑,在微信上早早下单。待卖完咸齑,汪定和计划着把家里的田重新整理一下。“可以先种花生,收获之后再种一轮番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家人已经准备好迎接一整年的忙碌与充实。 ▲“闹咸齑” ◀清洗雪里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