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4月14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田厂今昔

    徐国平

    田厂是昔日搭建在田畈中央和边上的农舍。许多年前,平原地区的农民到路途较远的田畈种田,背负犁耙、肩挑粪桶等农具,路上来回时间长,很不方便。且在田畈劳动遇到气候变化时,也需要有遮风挡雨的栖身之处。于是,他们在田畈中选择地势相对较高、近水源的地方,搭建起简易农舍。开始是茅草作顶、竹壁黄泥为墙,就像现在的鸭棚一样,称为“草厂”,旧时就有“落厂种田”之说。以后逐渐改为砖石结构瓦顶的房子。起初仅作存放农具和避风雨休息之用,后来在农舍内垒起了灶头,安放了床,成了一个家。随着岁月的变迁,所建的房子不断扩大增加,一家老小也搬了过来,变成了固定长期的住所,民间就称这些地方为田厂。以后住户逐渐增加,田厂渐成村落。

    在西坞、江口等平原地区,这种由田厂发展起来的自然村还真不少。西坞四周有羊角漕(扬家漕)、荷花型、三百亩畈、清隐寺江、后王等十多个村子,江口附近也有田厂、田畈屋等村庄。

    田厂式村子的发展史,也是佃农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想当年,为了在田野里建起自己生活的“窝”,他们像燕子叼草衔泥筑巢那样,盖起农舍。走的是泥泞羊肠小道,屋前屋后都是田野,荒凉萧瑟。买点油盐酱醋要走几里路,小孩上学也要到附近大村学校,中饭要带饭盒去。其生活条件比住在大村里的农民差。特别是田厂大多处于平原的低洼地带,洪水泛滥时,田厂成了“孤岛”,在风雨中飘摇。历史上曾发生过房屋被冲坍、人畜被冲走的灾难事件。

    我国传统农民最是顽强,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田厂的一代代村民,把种田作为终身职业,一年到头扑在田畈里,面朝泥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辛苦耕耘劳作。他们种粮食蔬菜,养猪和鸡鸭,在河边养菱种茭白。除了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外,将收获的粮食卖给国家,把多余菜蔬、家禽拉到市场上销售。自己省吃俭用,把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资金用于改建房子,修建家园。平房逐渐变成了楼房,门前的道路也慢慢宽广了。但他们脸上的皱纹却更深了,背更驼了。

    田厂的农家有苦也有乐。丰收时节,看到一堆堆金灿灿、沉甸甸的稻谷,村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尝尝用新米和新稻草焚烧再过滤的灰汁水加红糖做成的灰汁团,入口清凉爽滑,心里更感到甜滋滋的。“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做年糕。这是一家老少都兴高采烈的日子,用年糕印板压一些“五福”“天宝”等形状的年糕,用年糕团捏几只“元宝”“玉兔”“白鹅”,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取得好收成,其乐融融。

    田厂也是孩子们的乐土。春天一到,孩子们就到田野里用蚯蚓作饵勾黄蟮。盛夏是下河摸鱼捉虾,上树捕知了的好时节。秋日在刚收割的稻草堆里打滚,寻捉过秋的小蚱蜢。冬天在稻田里堆雪人打雪仗。一年四季都有各种游戏可玩,各式活儿可干。在节假日,还邀请住在大村里的同学一起到田野里玩耍,在家里吃普通但正宗的农家菜。

    斗转星移,经过几十年以至上百年的变迁,这些由田厂发展起来的村子由于各种原因,有的衰落,有的迁移合并,有的作为自然村继续存在。如西坞附近的后王、羊角漕、龙皇堂还有几户、十几户人家,属泰桥的荷花型、三百亩畈、清英寺江,属柴家堰的水各江、陈江堰等原来的田厂现在仍是几十户至近百户的自然村。

    在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我专程走访了三个田厂式村子。三百亩畈四面环水,村周边有近三百亩良田,村子也以此为名。看到村里的小河边,一幢幢两层楼房林立,连通的道路都是水泥路,水电电视宽带连网。村里还有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站和村民的娱乐场所。陪同的泰桥村村干部介绍说,随着东江治理和甬新河的开通,基本上消除了这里的水患,人居环境有很大改善。但村子里静悄悄的,听不到牛羊的叫唤声。他又介绍说,现在村里的土地由种粮大户和农商集团统一种植经营。水稻播种、插秧、收割实现了机械化,施肥、喷洒农药用无人机。年轻人都到城镇务工经商了,留下来的是上年纪的人,在附近打工,其余都是老年人,空余的房子租给了外地来的“打工族”。接着,我们来到村落散漫形如荷花的荷花型。这个村子约九十户人家,村前后有370亩农田。当前正是麦苗返青时节,只见田野里一望无边都是绿油油的麦苗。这里已列入粮食功能区,对沟渠路进行了标准化改造。随后去的清英寺江200亩农田也一样,作为永久基本农田,全部种植水稻。住在村里的50户人家,开窗见河,出门见绿,但都不种田了。青壮年基本上都“外流”了,出现了村民老龄化、村子“空心化”现象。

    这些田厂式村子的“空心化”现象不完全是问题。这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特色农业的必然趋势。土地规模化种植经营,有利于节约耕地经营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村民从“庄稼人”变为“社会人”,农村劳动力进城,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因势利导,因村而异,因地制宜地探索“空心化”带来的闲置宅基地盘活机制。同时为留在村里的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使这些田厂的创业者、继承者安享晚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