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静静 从教近三十年来,我排练过多次诗歌朗诵比赛,在诗歌排练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以班集体诗歌朗诵《诗月千年》为例,从精心选择题材、用心指导朗诵、多元手段辅助、凸显朗诵效果四个方面入手谈谈我对诗歌朗诵指导的一些感触。 一、精心选择题材,挖掘经典的文学魅力 小学经典诵读教学,要有系统性、梯度性,要从趣味引导入手,提高学生经典诵读的积极性。在不断诵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1.确定朗诵材料 比如我校举行的“弘扬民族文化,再现古味风雅”古诗词朗诵比赛,要求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朗诵。我在朗诵材料的选择上以适合三年级学生朗诵水平来选择诗歌篇目。在选择篇目上不宜选择难理解的、深奥的、不符合年龄特征的诗歌。考虑到学生已经会背诵很多古诗词,如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月夜怡舍弟》、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等,也适合低年级学生朗诵,因此选择了《诗月千年》这一篇朗诵材料。 2.解读诗歌内涵 朗诵有不同的方式:独诵、男生齐诵、女生齐诵、男女生轮诵、男女生合诵、独诵与合诵结合等。根据作品的特点以及朗诵者的实际水平,灵活地加以运用。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诗歌的内容和特点,我排练《诗月千年》时,采用了男女生各一人为领诵,其他26位学生齐诵,领诵齐诵结合,丰富舞台效果。 二、用心指导朗诵,捕捉经典的深厚内涵 朗诵是声音的艺术,朗诵要有规范的语言基本功。学生首先要对诗歌熟读成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诵读,在学生诵读成诵后,教师逐字逐句诵读诗歌给与技巧指导。 1.节奏重音突出 诗歌朗诵最核心的部分是通过我们的声音表达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朗诵者要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准确,不唱读。这首《诗月千年》中有很多字是前鼻音,指导学生读准前鼻音,让学生画好停顿线,做好重音记号和延长音记号。 2.语速语调多变 诗歌诵读的语速,根据诗歌的内容来确定。这首诗表现的内容是抒情的、遐想的、追忆的,我们的朗诵语速就要缓慢、深情一些。 3.情感起伏有变 朗诵作品就像演绎音乐作品一样,不管是交响乐还是抒情曲,都是有起伏、有变化,有对比。整首诗我分为三个基调:开始部分“在童年的记忆里,中秋是很特别的一天……还是那个如盘如圆。”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中间部分“诗坛里如不载上明月的情感,又怎会……何似在人间?”朗诵时要激情饱满、语速稍快,音量要适当提高。当朗诵到最后小节“诗月千年,凝结的是中华名族的情感……朗照华夏江山!”感情达到高潮,为自己是炎黄子孙感到无比的骄傲,朗诵时满怀激情,音量最高。 三、多元手段辅助,迸发经典的浓浓诗情 好的舞台辅助手段会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1.表演服装瑰丽 古典的服装会让人联想到诗人,对舞台表演起到很好的效果。 2.音乐渲染意境 诗歌朗诵中对于音乐的选择非常重要,作品内容跟音乐的节奏,旋律融合一体,更能把作品的美感呈现出来。《诗月千年》的背景音乐由《月下情歌》《但愿人长久》这两首曲子结合。两首曲子都是跟月亮有关,而且旋律、意境有古典古韵,跟诗歌内容非常融合。 3.肢体语言灵活 朗诵作品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运用表情、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根据作品的需要灵活运用。作品开始部分女生用缓慢的语速朗诵,眉毛上扬,面带微笑。其他学生虽然没有朗诵,但是也要进入作品中去,眼睛注视舞台正前方,眼神随着诗词的意境变化。当学生朗诵到“青云端”的时候,用右手向右前方伸出,所有学生的眼神随着手势。表情、手势、眼神做到统一、合拍。 4.队形富有变化 为了更好地演绎作品,舞台上根据诗歌的内容可以做一些队形的变化。如第一个造型中,所有学生都面对着大屏幕,看着月亮,有伸手指着的,叉腰的,有站着、蹲着、坐着的。整首诗朗诵共变化了五个队形。 5.伴舞曼妙多姿 朗诵到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有几句是男生独诵,其他学生轻声用吟唱重叠的形式表演,一个女生拿着油纸伞,曼妙的舞姿根据诗歌的内容穿插其中。当然这是为诗歌增色的,动作不能过度,幅度不能太大,不能喧宾夺主。 四、朗诵效果凸显,绽放经典的绚丽之花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朗诵排练,最后在舞台表演的时候,男女生领诵声音饱满,情感丰富,动作眼神到位,其他学生配合密切,队形变换及时,再加上有画面感的电子大屏幕做背景,有音乐伴奏,服饰衬托,伴舞增色,达到了非常好的舞台效果。 通过这样的表演,学生的普通话更标准了,朗诵更有韵味了,增强了自信心,又培养了舞台的表现力,同时也获得了成就感。 作者系锦溪小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