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亚萍 读《诗经》是我早就有的想法,只是一直没有付诸行动。前年,因疫情居家,我计划完整地诵读一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相传,它由孔子编纂而成,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一说。 我买的《诗经全编全赏》,收全了305首诗,按“风”“雅”“颂”分类,每首诗后面都有注释和赏析。有了注释,我不用查字典,就可知道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和词义,自学起来很方便。 “国风”选取了15个地域160首有关百姓生活、婚丧嫁娶等的民歌,纯朴真挚,生趣盎然。我列出计划表,每天学习一首新的,然后再把前一天学过的复习一下,这样持续了两三个月。我诵读《诗经》时,尽管没有像古人那样有七弦古琴相配,但往往读着念着,节奏自然就来了。 诵读和学习的过程是十分愉悦的,我收获颇多。 一是学到以情入景、以景写情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如《关雎》的热烈直白,《蒹葭》的缥缈迷离。二是看到许多浪漫美好,如《静女》把抽象的男女情感具体化,《鸡鸣》洋溢着平凡夫妻的幸福,特别是《伯兮》中那句“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讲一个妻子在丈夫出征后,头发乱如飞蓬,并不是没有洗发的膏,而是没有人如她的丈夫那样,值得为他妆容。三是感受音乐节奏和艺术美感。《诗经》多为四言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如《樛木》《风雨》等,反复吟咏可感受全诗的艺术韵味。四是了解许多词语和成语的来源。如“邂逅”出自于《野有蔓草》,“投桃报李”“投木报琼”与《木瓜》相关。五是懂得“赋比兴”手法的精妙绝伦,“以彼物比此物”,总让人回味无穷。 《诗经》的编纂时间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其内容离人性很近。《诗经》独有的文化内涵,供给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令人百学不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