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5月04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忆中的古村

    邬烈成

    80多年前,我出生在如今的江口街道茗山后村,幼年在那里居住和生活。上世纪50年代初,我参加工作,之后每年会回几次老家,对古村的变化历历在目,感受颇深。

    忆及上世纪50年代中期,村庄里住着百余户人家,自古就形成了五条不大规则的弄堂,住房多半低矮,屋连着屋,家连着家。鸡犬之声相闻,话音语声在侧。村民常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我家住在村子中段,每条墙弄里各居住着数十户人家。除了农忙和雨雪天气之外,总有许多人到外面,背靠墙根而坐。妇人有缝补衣服的,纳鞋底做鞋的。男人有修理农具的,也有做草鞋、搓草绳的。还有的人,边抽烟边喝茶,津津乐道地传播着轶事趣闻。孩子在一旁打弹珠、做游戏、看小人书。这等场面往往很热闹。

    有时,会有乡村小贩挑着货郎担,出现在弄堂口吆喝。即刻,便会有几个妇女围上来,拿着鹅毛、鸭毛,换几根钢针或挑选其它中意的小物件。也有小贩前来卖麦芽糖和金柑白糖球,特意站在一群孩子面前,惹得他们垂涎欲滴。大人常拗不过孩子的纠缠,会掏出些零钱,买根麦芽糖塞到孩子手里。这边孩子的吵闹声刚落地,那边又一句洪亮的磨刀吆喝声响起。到了晌午时分,三五成群的村民端着饭碗,或蹲或站,享用着不甚丰富的菜肴,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与惬意,吃得津津有味。

    转眼80多年过去了,古村换新颜,原本高底不平的狭小弄堂已改建成整齐宽敞的水泥道,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村前广场还建起了小菜场、老年活动室等。但儿时古村的样子一直在我脑海中,至今令人怀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