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传德 “早稻不过立夏关”是我们奉化一带农村的“把节”术语,指春耕春插必须赶在立夏节气前完成。 春耕生产,并不仅仅是耕地,而是指一系列春季农业生产劳动,包括春耕春插和初夏春花作物的收割等。这里的农活有掠草子、三耕三耙、下秧子、插秧,以及后续的收草子种、拔油菜、割大小麦等。 掠草子 掠草子是春耕的序曲。 草子,学名紫云英,是旧时农家水稻田的当家肥料,有机氮肥。“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旧时农家十分重视草子生长,培育草子是农村冬春季的重要农事。 年内撒草子,待到农历三月,草子已很茂盛,并开始开花。这时,农户开始割草子喂猪,在草子田放牛。接着是掠草子,把嫩绿的草子茎劈断,便于耕田。掠草子的工具是双刃刀,上面装有一米多的长柄。农民经常手拿双刃刀左右开弓把草子茎掠断。这个活需要臂力,半天下来肯定会两臂酸痛。 三耕三耙 旧时春耕,是借用牛力耕耙的。春耕有三耕三耙之说,意为耕三遍、耙三遍。 待草子掠断后,第一次耕田,叫抄头畈,是旱地作业。耕是为了深翻土,耙是为了土地平整。耕好后把水放进,让草子腐烂。第二次是带水耕耙。最后一次耕耙后就可插秧了。 下秧子 旧时有“正月磕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上坟抬轿子,四月种田下秧子”之说。其实这是过去双季稻种植的播种时节,后来种连作稻,下秧子的时间应该在农历三月,否则无法把牢“早稻不过立夏关”了。 孵秧子,就是将谷种浸泡,待充分吸水后,放在箩筐里让它发芽。那时天气还冷,箩筐四周要先铺好稻草,以保持一定温度。待发芽后,把谷种撒到做好的秧板田上。后来有了尼龙薄膜,盖上薄膜以保温。 插秧与麻糍、米鸭蛋 待秧长到15厘米左右,便开始拔秧种田了。种田,就是插秧的俗称。春季插秧,与双夏最大的不同在体感的冷热。比起双夏抢种晚稻的酷热,似乎春插要轻松多了。其实不然,春插自然另有一种感受,那便是冷。 早先气候没像现在这般暖,农谚有“吃过端午粽,还要冻三冻”之说。可见立夏前,天气还是比较凉的。农民整天泡在冷水里,身体难免受寒,尤其是双脚。 如何驱除身上的寒气,古人想得很周到。旧时种田点心有麻糍、米鸭蛋,这些点心都是和艾做成的,而艾具有驱寒功效。可见我们的祖先是很有科学头脑的。 收草子种、拔油菜、割大小麦 春耕时节,还有草子种要收获。农民用拉笆把草子连茎拉起,运到晒场。晒几天太阳后,妇女用木棰敲打,让种子和茎分离,然后把草子种风净后晒燥,用石碾脱粒,待秋后用。 油菜、大小麦也要收割,所以这段时节也是十分忙碌的。好在天气不热,时间也没像双夏时那样紧促。 这就是旧时的春耕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