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平 朱晓芳 宁波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奉化翻簧竹雕历史悠久,工艺独特,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曾是原奉化工艺美术厂的“当家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享有较高声誉。 翻簧竹雕制作工艺复杂,它用奉化特大毛竹中的竹筒,劈去一二层竹青、竹白,专用最里层的竹簧,经水浸、炭烤和太阳晒,制成翻簧毛坯。制作产品时,将翻簧毛坯压平,胶合或镶嵌在木板上,再用刮刀刮平,使其表面平整光滑,色如象牙。然后造型制作成品。在成品表面上以浮雕、线刻、绘画等装饰手法,雕绘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最后通过油漆抛光,才成为产品。我们在工艺美术厂工作过,记忆中的翻簧竹雕主要产品有台屏、花瓶、提篮、果盒、茶叶盒、棋盘等,最有代表性的产品落地屏风,高尚典雅,堪称艺术品。 翻簧竹雕产品的生产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奉化城内创办的贫民实业所专设翻簧竹刻班,免费招收贫民子弟入所学艺,制作产品。至1934年,奉化已有翻簧竹刻工厂(场)4家。其中俞啸霞、王仁荪创办的挹素斋翻簧竹器公司,有从业人员18人。其翻簧竹刻产品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和民国农商部国货展览会上展出。此后,因时局影响、百业凋敝、1949年时仅存挹素斋一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经济发展,支持恢复传统的工艺品生产,分散、零星的翻簧竹雕工匠在1954年成立合作小组,1956年合作化运动时转为合作社,原挹素斋中技艺高超的老艺人黄孝均制作的翻簧竹雕产品,在浙江工艺美术界受到一致好评。1957年7月,黄孝均作为竹刻艺人代表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受到朱德副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是翻簧竹雕产品生产的辉煌时期,1959年原合作社曾上升为地方国营奉化翻簧厂,当时,工厂为奉化出口创汇作出过一定贡献。1980年5月,时任浙江省省长李丰平,1988年5月国家轻工业部部长曾宪林视察奉化工艺美术厂时,都曾高度评价翻簧竹雕产品既有艺术观赏性,又有实用性,是浙江工艺美术的瑰宝。 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多种原因,主要是塑料产品替代,翻簧竹雕产品外销市场逐渐萎缩,1985年结束了工厂化生产。只有这项非遗的传承人尚在零星制作,供展览观赏,实属一种遗憾。希望这项非遗能推陈出新,继续得以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