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4班小记者 俞田恬 一到端午节,人们都会挂艾草、吃粽子。 一早醒来,我在就听到门外奶奶和妈妈的谈笑声。透过门缝,奶奶和妈妈正在忙碌地包粽子。 只见奶奶拿起一片粽叶,手一绕,将粽叶围成一个圆锥形。她熟练地拿着勺子装了几勺糯米,填满圆锥形,用大拇指一压,最后将那多余的粽叶盖住了缺口。不多不少,粽叶包裹成一个没有一点缝隙的粽包。奶奶飞快地用彩线一绕,又熟稔地打个结,一个精美的粽子就诞生了。妈妈也熟练地包裹着,手起粽落。不一会儿,不同彩线绕着的粽子挤满了竹匾,犹如一个个小公主穿着礼服,去参加一场盛大的活动。 趁着煮粽子的间隙,爸爸给我讲起端午的习俗:在战国时期,有一位诗人叫做屈原,他投河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把粽子扔进河里,希望鱼儿不要去吃屈原的躯体。屈原的故事,让端午的粽子增添了浓浓的文化味道。 “吃粽子啦!”妈妈喊道。我连忙跑进厨房,满屋都是粽叶的清香。打开锅盖,扑鼻而来的是糯米的香味。蒸熟后的粽子,更加美了,一个个整整齐齐地排着队,饱满润泽。我伸手拿了一个粽子,细心地将粽叶剥开,那金黄的粽子油亮亮的。咬了一小口,糯糯的,黏黏的,粽香留在口齿间。再咬几口,里面的馅全露出来了,原来我吃到了一个肉粽,油而不腻,回味无穷。 美好的时光总过得太快,端午很快过去了。那粽子的香味,端午的来历,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让我深深记忆,久久回味。 指导老师 郭昶
|